現在這個時代當父母真的太難了。
我們既不想給孩子太多壓力,又不想讓他們失去競爭力。
我們既不想讓孩子被補習和課外班壓得喘不過來氣,又不希望將來需要的時候他們沒有技能和特長。
到底是放手,還是死抓,很多父母卡在中間左右爲難,不禁感歎還是“過去好”。
過去沒有補習班、興趣班的時候,孩子雖然沒有什麽選擇,想上好學校只能好好努力、認真讀書,但道路是清晰、明確的。
現在教育資源雖然比過去豐富多了,但是競爭也倍數增長,娃累媽也累。
更難的是,無論你家孩子走本土教育還是國際道路,都繞不開這一個核心問題:
娃,到底是雞還是不雞?
在著名的教育書籍,《愛,金錢和孩子》中,耶魯大學、西北大學兩位經濟學教授,法布裏奇奧·齊利博蒂和馬賽厄斯·德普克提出了”育兒經濟學”這個概念。他們脫離主觀感受,從經濟學的角度好好地研究了“雞娃”這件事。
通過對多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教育發展進行分析,他們發現了一個令很多家長無奈的結論:雞娃這件事其實怪不得家長太雞血,因爲這就是一個雞娃的時代。
如果你要怪誰,那就怪經濟水平不平等吧!
01.
這個世界變了:
收入不平等,雞娃的罪魁禍首
讓我們先來看育兒經濟學的核心結論。
通過兩位教授做了大量研究和對比後,他們發現,影響父母育兒行爲的關鍵因素有二:
1. 孩子未來的收入水平在多大程度上取決于教育的成功
2. 教育機會不平等的程度
在經濟不平等和低教育回報率的國家,爸媽基本都是放養型育兒,沒人雞娃。而在經濟極度不平等和高教育回報率的國家,爸媽則都是上手派,左右開工管孩子。
這個理論不難理解。
在20世紀70年代,經曆了二戰的歐洲國家剛從經濟大蕭條中走出來,大家的收入基本都一樣,在本書作者之一,耶魯教授齊利博蒂的家鄉意大利,白領和藍領工人之間的工資處于曆史最低水平,就連通貨膨脹都被政府所管制,上不上大學對升職加薪沒有什麽影響,他的父母自然不管他學習好不好。
同理看中國,在78年改革開放、恢複高考前,小學生掌握奧數的重要性可能遠不如精通《母豬的分娩過程》。全國的經濟水平都保持差不多平穩的水平,父母供孩子讀書的回報率遠不如好好教會他如何種地。
然而現在不是這樣了,隨著全球化、信息技術革命的發展,全球不同國家的經濟水平逐漸拉開,一個國家的國民收入不平等也急劇增長。
荷蘭、瑞典、英國和美國的收入不平等(就業人群中最富裕的10%的人的收入份額與最貧窮的10%的收入份額之比)的變化情況
拿收入不平等發展最快的美國來舉例,國家對于受教育程度低勞動者的需求大大減少,大學文憑直接影響了一個人的收入水平,大學的教育溢價也越來越突出。意識到這點的父母開始增加對孩子的教育投入。
美國受過大學教育的母親在育兒上花費的時間,以及美國教育回報率(受過大學教育的人的平均工資與僅受過高中教育的人的平均工資之比)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均收入越來越不平等,教育的投資回報率也隨之越來越高。想要賺大錢,只能好好學習,否則就會被別人甩下。 看到這樣走勢的父母如何還能坐得住?田園牧歌時代顯然已是過去式,唯有增加娃教育的投入,才能保全他一個更好的未來。 怎麽辦?雞娃大軍還有5秒到達戰場。 02.不要再嘲笑直升機父母了,因爲“真香” 如果問一個家長,雞娃最顯著的特征是什麽?一定是大量的育兒時間投入。 從1975年到2011年,在美國、加拿大、意大利、西班牙、荷蘭和英國這6個國家,父母每周花在育兒的時間增長了近兩倍。
6個OECD國家中母親(上半部分)和父親(下半部分)每周花在育兒上的小時數
而在美國,父母每周陪孩子做作業的時間也從1976年的17分鍾,在2012年增到1個半小時。 但是在中國父母面前,美國家長陪孩子寫作業的時間根本不值一提。 在2017年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平台“阿凡題”,發布的《中國中小學寫作業壓力報告》中,中國小學生寫作業時長平均每天近3個小時,超全球平均水平近3倍,或居全球第一。
而8成的父母每天都會陪孩子寫作業,也就是說,中國父母每周平均陪孩子寫15個小時的作業。
雖然17年美國父母每周陪孩子寫作業的時間也增加到了6個小時,不到中國家長的一半,但是比起12年也是增加5倍之多。 全球雞娃的趨勢,越來越嚴重。 更誇張的是,隨著經濟不平等的加劇、教育回報率的不斷增加,雞娃的家長只會越來越多。
收入不平等(收入分布90分位點與10分位點的比率)與OECD國家中采取放任型、權威型和專斷型教養方式的父母的比例 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到,在經濟和教育比較平等的歐洲國家,放任型父母占多數,而在不那麽平等的美國、土耳其、法國等,權威型和專斷型(雞娃)父母父母的數量直線上升。
大學與研究生教育的回報率與OECD國家采取不同教養方式的父母的比例 同理,在高等教育回報率高的國家:美國、土耳其、法國等,雞娃的父母占多數,而高等教育回報率沒那麽高的瑞士和意大利,父母基本都 采取放養。
而且父母學曆越高,就更看重孩子的教育,也會更加打雞血。
在美國,大學畢業的父母比高中畢業的父母每周育娃的時間多出4個小時。是典型的比你優秀的人比你還努力的例子……
美國母親和父親的育兒時間 這時候有人會問了:你說了這麽多,列舉了這麽多數據,我們get到了,全球都在雞娃。那麽你們能不能告訴我們,雞娃到底管不管用? 答案是:管用,雞娃“真香”。 熟悉國際教育的家長一定都聽說過PISA考試(國際學生評估計劃),該測試考察了15歲的孩子在數學、科學和閱讀方面的知識能力,涉及70多個國家。每個國家的PISA成績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不同區域孩子的成績和表現。 韓國作爲PISA中孩子表現最好的國家之一,父母的雞娃程度不亞于中國家長。當我們對比2012年韓國學生的PISA成績的時候,我們發現密集型教養方式(雞娃)的孩子,成績比非密集型教養方式(不雞娃)多了22-24分!
PISA 2012中韓國學生在兩種教養方式下的考試成績 拿數學爲例,在PISA測試分數中,23分是很大的差異。類似于芬蘭(歐洲表現最好的國家)的成績和法國等其他OECD國家(表現較差)成績之間的差距。 更有意思的是,雞娃的父母能讓孩子的數學成績增加20多分(不論教育程度),而父母都受到過高等教育卻不雞娃的只能給孩子的數學成績加7分。 也就是說,比起自己上過好學校,雞娃帶給孩子分數的提升更加“有效”。 作者還指出,如今最努力、最拼的就是中層家庭。高層家庭已經有相對穩固的資源,他們越來越只會和自己水平相當的人結婚。而低學曆的人可能一輩子也走不出自己的圈層,有的人所幸就放棄了往上爬的欲望。只剩下中層的家庭,不肯掉下去,向上攀爬的道路也十分艱難。 這麽看來,如今的父母越來越打雞血,不是沒有道理和邏輯的:收入不平等之下,教育是最見效的“上升”方法。 但並不是所有國家都是如此,諸如很多北歐國家,人民收入都差不多,福利也好,他們的孩子如今過的如何? 03.別羨慕北歐國家了,在我們這裏並不適用 從之前的數據我們看到了,北歐的父母基本都是很佛的,不屬于雞娃的一類。但是令人驚訝的是,散養教出來的孩子成績卻一點都不差。 拿荷蘭來說,荷蘭的孩子被稱爲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因爲這基本上是一個全民“放養”的國家。 10歲以下的兒童沒有作業,低年級學生之間幾乎沒有競爭,他們的父母實行的是絕對的寬松教育、鼓勵孩子獨立:在荷蘭,“遛娃”的現象經常是孩子們在遊樂場瘋跑、玩耍,而父母則是在一旁的咖啡廳聊天、放松,放心地讓孩子們自己玩耍。 即便如此,荷蘭學生的PISA成績卻是歐洲表現最好的學生之一。在2015的數學考試中,他們的成績僅次于瑞士,在歐洲排名第二。 不僅如此,荷蘭的學生很少不及格,在PISA數學和科學考試中,荷蘭的低分學生的比例始終小于美國。
最令人羨慕的是,在參加PISA的所有國家中,荷蘭小學生報告的生活滿意度最高,與中日韓三個PISA成績“霸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亞洲國家孩子的學習成績雖然強于荷蘭,但報告的幸福水平更低。 芬蘭的情況也差不多。芬蘭的孩子七歲才上小學,而學校無論是公立還是私立,幾乎都是免費的而且不進行正式教學,也不教孩子學習閱讀、寫作或算術,它們的宗旨是寓教于樂。 小學評估不靠考試,學生得到的反饋結果只有“很好”到“需要努力”,學校也沒有排名。但芬蘭學生的成績在歐洲排名也不差。 這當中的秘密就是:全國教育平等。 在芬蘭,雖然地區和學校在調整課程安排上享有一定的自主權,但所有的學校都有共同的全國性教學目標,老師也來自同一個受過大學培訓的群體。所以,從教學內容和教學質量的角度,芬蘭農村孩子接受的教育與住在城市的孩子基本差不多。 因此,即使學生芬蘭的中考中成績優異,能夠去些有名氣的高中,但中學之間沒有什麽本質的質量差異。
比起單純的學術問題,芬蘭的大學的預科考試也會考驗學生處理現實問題的能力,比如發表對失業或節食的看法,還要討論政治、體育道德、性、毒品和流行音樂等話題。 無論是荷蘭還是芬蘭,這些孩子接受的教育聽起來都十分幸福,令人羨慕。但是很可惜,這些“童話般”的教育對于我們來說借鑒意義不大,因爲我們的教育資源離“全國統一”還有很長的一條路要走,想要做放養型父母,心有余而力不足。 所以,當我們看清當下的局勢、國情、爲了孩子的未來,該雞娃還是要雞娃的。 那麽,既然左右裏外都要雞娃,不如學會如何雞才“最正確、最科學”。 04. 現代雞娃手法:張弛有度
細心的讀者一定已經發現了,在上面的數據圖中,出現過三種教育類型的父母:放任型、權威型、專斷型。 放任型父母就是自由放任的爸媽,是典型的北歐式父母。這類爸媽主張孩子獨立、自主決策,屬于根本不雞娃的類別。
而權威和專斷型雖然比較雞娃的教育方式,但本質上還是有些不同。
專斷型父母要求孩子絕對服從,代表作人物是虎爸虎媽。通過對孩子的全方位監控和掌握,實現自己對孩子教育目標的培養,
權威型父母雖然也是雞娃的爸媽,但是他們並不給孩子“包辦”未來,而是通過引導和塑造孩子的價值觀達到目標。
這類爸媽注重和孩子的溝通,願意聆聽孩子的想法,在做決定時征求孩子的意見。他們既會根據成年人的經驗來引導孩子,也會認可孩子的個人興趣和獨特的行爲方式。
研究表示,權威型父母教出來的孩子通常都很有主見,他們不畏懼失敗、不易抑郁,注意力更集中,完成任務的能力也更強。
因此,既然大環境迫使我們不得不雞娃,不如在制定教育規劃時讓娃參與到其中,幫助他找到自己的興趣點,並通過可行的手法來達到他們的目標。 在收入不平等、唯有教育回報率高且有效的當今,雞娃似乎已是每個父母都逃不過的話題。爲了讓孩子過上好的生活,各地的老父親老母親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通過各種的方式幫他們尋找一條最佳出路。 但一定不能忘記,雞娃不是目的,孩子幸福、健康才是人生的真谛,雞娃只是今日的一種現狀。終有一天,學校與學校之間的教師資源差距將不那麽大,不同工種的收入也會更加平衡。屆時,希望我們也能像北歐爸媽那樣,家長不焦慮、孩子無壓力,讓教育回歸“田園牧歌”。
☆ END ☆掃描小編芝士奶蓋的二維碼
手動拉你進同齡育兒群抱團育兒
備注:孩子出生年份,比如2010
近 期 好 文
點個“在看” 一定要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