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往不是有興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興趣。
——李笑來
新學期伊始,又到了給孩子報興趣班的時候。
鋼琴、陶藝、圍棋、芭蕾,各種興趣班讓人眼花缭亂……無奈時間、精力、金錢都有限,必須做取舍,學什麽不學什麽,篩選絕對是個技術活。
前幾天,就有幾位媽媽跟我吐槽了報興趣班的糾結。我發現,大多數家長在給孩子報興趣班這件事上,還是挺迷茫的。
比如,一位媽媽連續三個學期都在給孩子換興趣班,上學期是樂高和跆拳道,這學期變成了鋼琴和英語,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她兒子上上學期學的應該是小主持和畫畫。
她告訴我,她也覺得頻繁換興趣班不太好,“可孩子每學一段時間就說沒興趣了,擔心堅持下去他也痛苦,只好換一個。主要是我也看不出他到底適合學哪樣,只能普遍撒網,什麽都試試吧!”
而另一位媽媽表達了相似的苦惱,報了不少班,也沒感覺孩子對哪樣特別有興趣,幾年下來,不知道是該繼續還是該換方向,興趣班上成了托管班,花不少錢仿佛只爲買個不輸在起跑線上的心安理得。
……
幾年來幫娃報興趣班、陪娃上興趣班的經曆告訴我,這些迷茫其實都源自一個誤區:孩子的興趣,是選擇興趣班的依據。
在多數家長的潛意識裏,存在一個默認順序:首先要有興趣,然後才能做好。所以,當孩子說沒興趣時,家長也就不去堅持了,在篩選興趣班時,首先考慮的就是孩子的興趣點在哪裏。
卻很少有人去思考,孩子嘴裏的興趣真的靠譜嗎?
記得千尋最早報的是舞蹈、樂高和圍棋。一學期快結束時,我想該做個取舍了,就問她,“千尋,舞蹈、樂高和圍棋,你更喜歡哪一個呢?”
她想了想,說,“媽媽,其實這三個我都不怎麽喜歡,我要學陶藝,還有跆拳道。”
你們能想象我當時有多懵圈嗎?
好在我很快冷靜下來,認清了她作爲一個非理性人的現實。
給大家簡單彙報下沒有尊重她個人意願的結果:
樂高學了快兩年,破格升入機器人班,老師評價是這孩子邏輯思維、創造力很強,在編程方面頗有天賦。舞蹈已由剛開始的不情不願發展到小有所成,近期准備轉提高班了。重點是,她自己學得很有成就感,成就感給她帶來了很多快樂。我真的很難把她現在的學習狀態和她之前說的“沒興趣”聯系起來。
回想當初,如果按她的要求換一換,又會是什麽情形呢?
嗯,90%的可能正在學習第N個新項目,而那些曾經接觸過的舞蹈、樂高、畫畫、鋼琴以及等等,都將以“半瓶水”的姿態消逝在她身後,慢慢被遺忘。
大家別誤會,我無意慫恿你們忽視孩子的個人意願。
我只是想借自己的真實經曆告訴你,孩子的興趣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麽重要,很多時候,它不見得是最好的老師,卻是最好的借口。
你知道孩子爲什麽常常對目前所學表示沒興趣嗎?
除了極少數是努力依然無感外,其余99%其實都是因爲“在學習過程中遇到了困難和挫折”。
著名天使投資人,原新東方名師李笑來先生寫過一本書叫《把時間當作朋友》,書中他對“興趣”提出了一個新定義:人並不是對正在做的事沒興趣,而是沒能力把正在做的事情做好,大多數人聲稱沒興趣,都只是爲自己的畏難情緒尋找一個合理化借口。
對孩子來說,興趣班只是看起來很美,一旦開始正式學習,就難免遇到困難。而逃避困難是人的本能,這時候,“沒興趣”便成了最好的借口。
沒有意識到這個誤區的家長,總希望孩子在不斷嘗試中,自動迸發出對某件事物的興趣,因爲濃厚的興趣而越做越好,最終由愛好發展爲特長。
實際上,這基本就是個幻想,因爲現實生活中,除了極少數天才,大多數普通孩子遵循的順序都是:不是有興趣才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興趣!
當我們捋清楚了順序,再去想如何篩選興趣班,思路就清晰多了。
既然大多數孩子是做好了一件事才産生興趣,我們要做的,就是找出他在哪件事上最有可能做好。
就像李笑來所說,“正確的做法是:根據孩子的情況,選出他最可能做得比別人好的事情,然後絞盡腦汁讓他學得會,做得好,做得比一般人好,做得比誰都好,興趣自然就出現了。”
簡單地說,就是:發掘孩子的長處,而不是聽從孩子的興趣。
這時候,很多家長可能又會說,我的孩子沒表現出對什麽事特別擅長啊。
發現孩子的長處真的很難嗎?
《南方都市報》曾有個“少年偶像”版,報道的都是些特長少年,有的擅長玩攝像機動不動就自己拍專題片,有的是參加過畫展的小畫家……
我看了這些小孩的成長軌迹,發現他們並不是生來就多麽與衆不同,而是得益于他們的父母,找到了自己孩子與其他孩子的一點點“差異”,再努力創造條件,讓那些原本很微小的“差異”,越長越大。
比如其中一個男孩,喜歡跟爸爸聊放學路上的見聞,細心的爸爸發現,孩子的觀察力很強,他描述的很多細節都是別人忽略掉的。這個爸爸,想來想去,送了一台二手攝像機給兒子,鼓勵他把觀察到有趣的事物拍下來,就這樣,攝像成了男孩的特長。
很多時候,我們覺得很難發現孩子長處,是對長處的認知出了問題。長處不是已經成爲結果,顯現在衆人眼前的特長,而是一些細微的“個體差異”。比如,孩子是個小話痨,他就有可能發展出和語言表達相關的特長,孩子好動肢體平衡度高,可能在運動方面的發展空間更大。
如果觀察細微差異對你來說有難度,也可以用“橫向比較”。
兩三個興趣班作對比,看孩子在哪裏更容易出成績,千尋剛開始學的是舞蹈、樂高和圍棋,我發現她在樂高課上的表現明顯更突出,創意比別人多,對結構的把握也更強。相比而言,舞蹈只能算可塑,圍棋就差強人意。于是在做取舍時,我們加強了樂高,舞蹈,放棄了圍棋。
根據長處選擇興趣班後,余下的,就是家長和孩子共同的努力了,別忘了,要把最可能做好的事真的做好,興趣才會出現!
最後再跟大家分享一個觀察所得。我發現,家長在報興趣班時,往往會體現出兩種教育觀,一種是傳統教育觀,從“功利”的角度出發,選擇公認的主流項目,不參考孩子意見,就遵循一個原則:有用,得學;另一種則是近年來流行的新式教育觀,強調尊重孩子,一切從孩子的興趣出發。
而我更願意相信,孩子是一個有限理性的人,他有人的自主性,也有人的本能。我們不能越俎代庖,什麽都幫他們決定,但也不能忽視懶惰、逃避的人性,什麽都交由孩子決定。
作爲家長,最合適的方式是做一個理性溫和的助推者,給孩子一定的自主性,同時也要認識到孩子是非理性的,他們需要你適時的幫助,這個幫助,就包括理性地判斷孩子口中“沒興趣”的真僞度,以及發掘特長、創造機會。
劃重點
1、給孩子選興趣班,不要完全以孩子的興趣爲標准,興趣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麽重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時也是最好的借口。
2、當孩子對目前所學表示沒興趣時,除了極少數是確實無感外,其余99%都是因爲“在學習過程中遇到了困難和挫折”。逃避困難是人的本能,這時候,“沒興趣”是最好的借口。
3、正確的做法是:根據孩子的情況,選出他最可能做得比別人好的事情,然後絞盡腦汁讓他學得會,做得好,做得比一般人好,做得比誰都好,興趣自然就出現了。也就是:發掘孩子的長處,而不是聽從孩子的興趣。
4、我們覺得很難發現孩子長處,是因爲對長處的認知出了問題。長處不是已經成爲結果,顯現在衆人眼前的特長,而是一些細微的“個體差異”。
☆ END ☆掃描小編芝士奶蓋的二維碼
手動拉你進同齡育兒群抱團育兒
備注:孩子出生年份,比如2010
近 期 好 文
點個“在看” 一定要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