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圖上來看,人力車站、火車站、地鐵站各據一方,三足鼎立,構成丹戎巴葛的核心地區。從時間維度來看,三個車站,三種交通工具,代表了三個不同年代,勾畫出三種不同的城市面貌。
丹戎巴葛小旅行,不只是空間的移動,也是時光的穿越。
人力車站(右)與花菲衛理教堂(前金華戲院),每一個路口都是一座充滿時代記憶的建築。
丹戎巴葛在哪裏?旅途中習慣以車站爲據點,以丹戎巴葛來說,早期會想到火車站,後來想到的是地鐵站。兩個丹戎巴葛車站之間,就是一般概念中的丹戎巴葛。
還要認真追溯,丹戎(Tanjong)指的是海角,巴葛(Pagar)指的是圍欄。
記得小時候的課本有這個故事:新加坡的一處海邊經常有劍魚飛上岸來刺傷漁民,聰明的小孩想到一個妙計,用香蕉樹沿海築成圍欄,劍魚來襲時刺入樹幹上動彈不得,解決了問題,從此這裏就稱爲丹戎巴葛。
故事還附帶插圖,畫中成排的樹幹沿海排列,插著一條條頭型如劍的魚,印象特別深刻。看完心裏有個疑問:故事中的海角在哪裏?
自懂事以來,丹戎巴葛從來都看不到海,只有川流不息的車水馬龍。
直到長大以後有一次到凱聯大廈(International Plaza)拜訪朋友,高樓層窗外放眼看出去,才第一次看到了丹戎巴葛的海。沒有劍魚也沒有香蕉樹,沒有半點蕉風椰雨的海角風情。海面貨船點點,周邊高樓林立,一派鋼筋鐵骨的繁華城市面貌。
物換星移,傳說中的海角已發展成忙碌的世界大港,港口業務帶旺岸邊地區,形成高樓密集的中央商業區黃金地段。
走過不同年代
探索丹戎巴葛,真正的“圍欄海角”所在正是圍起來閑人免進的海港範圍,可以逛街遊玩的部分涵蓋尼路(Neil Road)以南到岌巴路(Keppel Road)的街區。縱向的丹戎巴葛路斜斜穿腸而過,細細長長,有如丹戎巴葛區的脊骨。
丹戎巴葛路細細長長穿過街區,有如丹戎巴葛區的脊骨。
以車站爲地標的話,還要加入一個人力車站(Jinricksha Station),位于尼路與丹戎巴葛路交界之處。“Jinricksha”是“人力車”的日語發音,19世紀穿梭于碼頭和市區之間最常見的交通工具。
建于1903年的人力車站是注冊和管理人力車的總部,屬于愛德華時期風格,依據三角形街角地形而建,呈V形結構沿著兩側的街道伸展。古典柱式立面,方基圓穹塔樓,兩側紅磚牆體上勾勒出白色窗戶與拱形線條,雄偉優雅。
二戰後人力車被淘汰,車站改作其他用途,包括計劃生育診所、婦幼中心,見證人口劇增的年代。隨著市區的發展,建築不斷轉換用途,大半個世紀來曾用作酒廊、餐館、KTV、辦公樓等,就連巨星成龍也曾投資買下這棟建築。
不變的是屹立在丹戎巴葛路口的顯著地位,也是遊覽丹戎巴葛的最佳起點。
從地圖上來看,人力車站、火車站、地鐵站各據一方,三足鼎立,構成丹戎巴葛的核心地區。從時間維度來看,三個車站,三種交通工具,代表了三個不同年代,勾畫出三種不同的城市面貌。
丹戎巴葛小旅行,不只是空間的移動,也是時光的穿越。
站在人力車站前面的三岔路口(尼路∕丹戎巴葛路∕麥士威路)放眼環顧,每一個路口都是一座充滿時代記憶的建築。尼路與丹戎巴葛路之間夾著人力車站,丹戎巴葛路與麥士威路之間屹立著花菲衛理教堂(前身爲金華戲院)。然後是麥士威熟食中心,疫情前最吸引遊客的美食熱點之一。
不難想象就在這個街口,曾經滿街的人力車往來穿梭,戲院引來大批群衆,攤販美食飄香的濃濃生活味道。
見證城市變遷
丹戎巴葛是認識城市發展與變遷的最佳地點。開辟港口後海事業發達,也帶動岸上人流與交通網絡。丹戎巴葛日趨城市化,鋪設道路興建房屋,貨物從碼頭登陸,經由丹戎巴葛路送往城裏,發展出各式樓房街屋與忙碌街道。丹戎巴葛火車站也應運而生,取代市區裏的登路(Tank Road)火車站,更靠近港口,以方便貨物的轉運與船客。
主導城市規劃的市區重建局就位于麥士威路,大樓裏設有新加坡城市展覽館(Singapore City Gallery),展現新加坡自建國以來城市面貌的蛻變,以及未來的長遠規劃。展館分成多個展區,2019年翻新後增設不少多媒體互動體驗,最大看點是一組大型市區建築模型,栩栩如生鳥瞰新加坡市區全景。展館免費參觀但疫情期間暫時關閉,門口有一組“三水婦女”石雕,向紅頭巾致敬。
新加坡城市展覽館的紅頭巾雕像。
來到這裏順便看一眼對面的古老建築,1928年落成時作爲交通警察總部,曾經是交警的辦公場所與生活營房,一度也是國人參加駕駛考試和領取駕照的地方。2005年改爲紅點設計博物館,目前是修葺一新的麥士威國際爭議解決豪院(Maxwell Chambers Suites)。
前交通警察總部于1928年落成。
回到丹戎巴葛路,沿著路口的金華戲院與人力車站走下去,左右兩邊成排的舊店屋栉比鱗次,婚紗店、酒吧、咖啡館、異國料理……古老身軀注入豐富多元的時代面貌。
店屋後面延伸探索,達士敦這一邊相對幽靜,保留了濃濃舊日風情。達士敦山(Duxton Hill)、達士敦路(Duxton Road)與附近地段早期爲豆蔻園,19世紀中改爲商店民宅,曾經鴉片館、賭館林立,街上停滿人力車。丹戎巴葛區重新發展後國際美食荟萃,甚至也吸引國際酒店進駐,爲遊客提供不一樣的住宿體驗。精心修複的受保留店屋複古又新穎,本土又國際,尤其達士敦山盡頭禁汽車進入的路段,隱蔽清幽,別有一種大隱于市的隱逸氛圍。
達士敦山盡頭禁汽車進入的路段,自成一個世界。
繼續往前來到寅傑路(Yan Kit Road)一帶,連接好幾座組屋的丹戎巴葛坊(Tanjong Pagar Plaza),進入城市發展的另一篇章。雖然地處中央商業區,組屋樓下的鄰裏商店、超市、巴刹與熟食中心等依然保留了典型的老式組屋生活面貌。後面還有丹戎巴葛民衆俱樂部,已停止使用的寅傑遊泳池——居者有其屋不只一屋遮頂,也涵蓋了周全的生活設施與公共空間。數步之遙就是達士嶺摩天組屋(The Pinnacle @ Duxton),新舊對照,見證新加坡公共住屋的發展(空中花園疫情間暫不開放)。
露天草坪爲密集都市裏提供透氣空間。
索菲特酒店高樓層的空中花園。
過去現在與未來
以丹戎巴葛路爲軸心一路走來,前段的舊店屋是過去,後段的居民區是當下;右邊的組屋與熟食中心是接地氣的平民日常,左邊的酒店、商場、辦公樓,是白領上班族與外派人員聚集的商業地段。地鐵站連接綜合項目形成醒目地標,不只標示著丹戎巴葛的現代面貌,也讓人一窺城市的未來。
高樓圍繞的都城隍廟。
地鐵站周邊傳統的金融區,近幾年來出現更多酒店、商場與高檔私宅。站在地鐵站前面的有蓋公共空間,對照腦子裏十幾二十年前的印象,曾經高矮建築參差錯落,路窄車多,滿目紛亂,難以想象有一天站在同一角落,已變得如此通風開闊,滿目綠意。
地鐵站前面寬敞通風的公共空間。
如果不是對面的百年老廟還在,幾乎就會以爲是來錯了地方。都城隍廟創立于1898年,1905年重建成完整的廟宇,香火鼎盛,如今左鄰右舍都已換了人間,古色古香的獨棟建築圍繞在新穎光鮮的高樓建築之間,形成一道獨特的風景。
過去十多年金融區辦公樓紛紛重蓋翻新,用地重新規劃,密集街區開發大片的空間與綠意。都市叢林變身宜居環境,注入生活趣味。
屹立在地鐵站上方的國浩大廈(Gucco Tower)是新加坡目前最高建築,豪氣十足,結合了商場、辦公樓、酒店、豪華公寓。高樓層爲華利世家(Wallich Residence),索菲特酒店(Sofitel Singapore City Centre)占了5樓以上的20層樓,底下是商場空間,地下直通地鐵站。綜合性項目采用“垂直城市”概念,垂直空間裏營造多元場所,居住、工作、休閑合而爲一,滿足城市生活的所有需求,也是未來都市生活的最新模式。
新舊對照,舊店屋後面是新加坡最高建築國浩大廈。
龐大項目不忘環境綠化,高樓層的公寓與酒店各有專屬的空中花園,地面層的城市公園就在地鐵站前方,透光高挑的有蓋空間適合舉辦活動,旁邊另有露天草坪,放置了幾張椅子,偶爾也有藝術品點綴,在密集都市裏提供透氣空間。
對面另有一座未來感的綠色建築豪亞酒店(Oasia Hotel Downtown),筆直長筒狀有如一柱擎天,四面外牆都是紅色的鐵網結構,綠色植物攀藤而上,整棟建築紅綠相間,形成名副其實的鋼骨水泥森林。
入夜外牆鐵架與植物遮掩了窗戶的點點燈光,只有四角的植物投以燈光照明,從地面擡頭仰望,中心樓層的空中花園特別顯眼,水光與樹影透過燈光輝映在天花板上,晚風中輕輕晃動,夢幻迷離,不知今夕何夕。
丹戎巴葛承載著悠悠歲月,卻又走在時代的前沿。漸行漸遠的火車站,目前進行著修複工程,原址下方興建新的廣東民地鐵站,等待著下一段的旅程。丹戎巴葛碼頭也將在南部瀕水市區計劃下遷往大士,連接整個南部海岸線重塑新市區。終于會有那麽一天,丹戎(海角)卸下了巴葛(圍欄),綻放全新姿態,說不完的故事,又翻開新的一頁。
新加坡城市展覽館的大型市區建築模型。(攝于疫情前)
文/圖:黃匡甯
一只愛生活、文藝範的小魚尾獅帶你了解新加坡原汁原味的風土人情領略小島深處那些鮮爲人知的文化魅力~ 新加坡《聯合早報》旗下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