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家長們每天最關心寶寶的吃飽、穿暖、睡覺及健康問題,總覺得把這些照顧好,孩子就不會有什麽問題了,然而,卻很容易忽略寶寶的心理變化。
比如有時寶寶非常黏人,大人一般都是覺得他在撒嬌;有時寶寶行爲退化,大人就會覺得孩子變笨了,怎麽本來會的東西現在都不會了呢?
其實,這都是孩子在尋求安全感的一種表現。
安全感是孩子最基本的心理需要,也是健全人格發展的基礎。
一個有安全感的孩子,不僅心情愉快、思維敏捷、情緒穩定,還總是充滿信心、勇于探索。
安全感,是嬰兒與最親近的照顧者之間,所形成的一種強烈的情感紐帶。它與嬰兒早期形成的依戀關系有著密切的相關。
在0-2歲建立並明確依戀關系的時期,父母能否及時關注、回應孩子,是他對這個世界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的基礎。
如果孩子總是不能得到及時、規律、穩定的反饋,就會用各種哭鬧的方式,吸引大人的注意力,這也就是成人眼中的“黏人、撒嬌、耍賴、熊孩子”。
其實,哭鬧未必是身體不舒服,而是心裏不舒服。
做父母的初心,都是希望孩子健康快樂成長,但是因爲各種壓力和外界影響,父母們似乎都忘記了這個初心,而開始不停地強迫孩子做不喜歡的事,不停地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不停地貶低孩子的能力等等。
事實上,父母的這些隱形傷害,會導致孩子缺乏安全感:
1、陪伴孩子的時間有限,缺少情感交流和愛撫,孩子無法感知到家長的愛。
2、家長情緒不穩定,對孩子的態度忽冷忽熱。
3、有條件的愛。經常對孩子說:“如果你再怎麽樣就不喜歡你啦! 如果你怎麽怎麽樣,我就喜歡你!”
4、欺騙孩子。答應孩子的事情沒有做到。
5、沒有固定的居住環境。比如,在外打工的夫妻倆經常因工作需要而搬家。
6、孩子被照顧得太周到,家長事事代勞,導致孩子無法真正長大,無法獨自面對困難,膽小怕事,容易受挫。
以上這些事情都會讓孩子長期處于緊張、焦慮的狀態,總擔心自己做的不夠好,或者害怕失去父母之愛,慢慢的就會對家人和世界失去安全感和信任感。
孩子良好的安全感,來自父母愛的傳遞。做父母,要管好寶寶,首先要管理好自己,到底應該怎樣做呢?
允許孩子犯錯,接納他的各種情緒
世界上沒有一個不犯錯的人,爲什麽大人能允許自己犯錯,就不能容忍孩子犯錯呢?
孩子犯錯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接納孩子的所有情緒,開心、憤怒、悲傷、害怕、恐懼、不安、煩躁等,接納它們,並與孩子一起面對,讓孩子感覺你們是平等的。
要相信,沒有一個孩子天生就是來跟父母作對的。孩子的每一個行爲背後(特別是父母覺得不能容忍的行爲)都一定有一個需求,滿足他的需求,他的行爲就會消失。
如果孩子犯錯,這時候你需要做的,首先應該是解決孩子的情緒問題,再去處理事情。你應該去了解孩子此刻的需求,接納他,跟他在一起,聽聽他的內心,心也跟孩子在一起。
給予孩子和諧美好的家庭環境
和諧的家庭更能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寶寶,所以父母要做好表率,成人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小孩子造成影響。
所以,盡量不要在小孩子面前爭吵,有情緒要控制住;實在忍不住也不要當著孩子的面,應該回避;實在實在忍不住,在孩子面前爆發了,事後一定要向孩子解釋清楚“因爲什麽事而吵架”,避免孩子將責任歸咎于自己。
安全感,源于生活中的點滴細節,這些事在成人眼中不以爲然,但對于0-3歲的小寶寶卻可能是重大事件。
家長應該了解孩子對于安全感的特別需求,別在無意中給孩子造成傷害。
相信孩子,真誠對待孩子
相信孩子能做自己,而不是做父母想象的孩子。真誠對待孩子,不能講真話的時候也不要講假話欺騙孩子。
管好自己的情緒
永遠不要將自己的情緒發泄在孩子身上!永遠不要說嚴重傷害孩子心靈的話!
“如果…我就不喜歡你、不要你了…”
“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
“簡直跟你爸一個德性…”
“你怎麽那麽笨,這麽簡單都不會…”
有情緒的時候,可以如實告訴孩子,讓孩子知道你此刻的感受。
情緒體驗很重要,也是生命體驗,你有安全感了才能培養更有安全感的孩子。
對孩子的行爲可以說不,但對孩子的生命說是
孩子犯錯,我們要讓孩子知道這種行爲是不對的,爸媽會因此很生氣,但是,爸爸媽媽還是很愛你的!
不要讓孩子認爲是對他人格的否定,爸爸媽媽只是針對行爲和事件本身。
高質量的陪伴
跟孩子相處時,用心跟他在一起,放下你的工作、你的手機、放下手裏的一切,全心全意陪伴孩子。
珍惜相互陪伴的機會
不要太快將孩子送去幼兒園上學,每個孩子都應該有足夠的時間跟爸爸媽媽在一起,太短太長都不好。
對孩子不能拔苗助長,也不能溺愛。
做真實的自己,接納自己,照顧好自己
“從生命之初,孩子就一直在尋求安全感,這是一種生存本能,只有當最基本的物質安全感和精神安全感得到滿足時,孩子才會去探索外部世界發展他的智慧和精神世界 !”
有安全感的孩子,會很自信、獨立,能與他人友好相處;而如果童年缺失了安全感,這將傷害孩子的一生,使他成長的每一步都感到焦慮。
育兒方式有無數種,關鍵都是在于細節的處理。
當我們用更好更正確的方式教育我們的孩子時,孩子一定會更加快樂健康地成長。
作爲家長,我們多自省、多學習,在育兒路上就會更加得心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