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靠譜的平台,找靠譜的工作,歡迎收看“外聘網”
要說新加坡最熱鬧的地方,除了濱海灣和烏節路,那一定非車牛水莫屬了!
曾經的唐人街,如今的現代購物中心,這裏聚集了新加坡最多的華人,也是遊客必打卡的地標,更是大家夢寐以求想要入住的地方。
而“牛車水”這個奇異的名字也是華人在新加坡百年來艱辛奮鬥的縮影。
名稱由來
很多人疑惑,爲什麽新加坡華人區叫牛車水呢?
有下面三個說法:
1. 據說,在一個世紀以前,河水暴漲,淹沒了鄰近的大街小巷,居民們將水以牛dao車載走,所以就有人稱這裏爲“牛車水”。
2. 當年這一帶的居民曾經以牛車載來水清洗街道,因此就將這地方稱爲牛車水。
3. 在新加坡建立之初,這裏還只是一片由當地土著居民生活的蠻荒之地。而1819年來自英國的萊福士爵士登陸後,新加坡便成爲了英屬殖民地。
1822年,隨著越來越多的外來務工人員的湧入,新加坡也開啓了近代發展的曆史篇章。爲了方便進行不同種族的管理,牛車水就成了最早期的華人聚集地,它北到新加坡河,西至新橋路、南到麥斯威爾路和克塔艾爾路,東至塞西爾街。
而因爲當時沒有自來水,所以每家每戶就需要拉著牛車到安詳山的史必靈路取水,而這兒就被逐漸稱之爲“牛車水”了。
圖片來源于網絡
牛車水的重要地標:三大電影院
在牛車水影院文化的全盛期,有東方、大華、金華三間電影院鼎立,分別代表了邵氏、國泰與光藝三間電影公司,但如今就以大華戲院的建築最爲悠久。
大華戲院在1927年,由槟城出世的富商余東旋始建,原是上演粵劇的“天演大舞台”,是他所建造或擁有的戲院中規模最大的一間。
“天演大舞台”的戲院建築是由著名的士旺和麥肯林公司設計,當時美輪美奂,絢麗奪目。戲院隔壁的南天酒樓建于1927年,是新加坡第一間設有電梯的華人酒店,而新加坡南洋學會也于1940年3月在此誕生。
另一座跟余東旋有關的建築是大馬路的余仁生大樓,除經營中藥生意以外,早期也提供彙款服務。
牛車水最早的電影院其實應屬1916年已經開業的華英戲院,地點當時被形容爲大馬路“牛車水尾”,原址應在1935年建成麥士威巴刹一處。這一帶在1907年之前尚未開出麥士威路,近二十年是不少泡夜店的饞客愛來吃宵夜的地方。
華英的業主是來自馬六甲的華僑孔天相,擔任過孔教會董事,在衛理公會教堂參與布道,華英在二十年代轉讓給邵氏兄弟。邵氏1925年在上海成立了天一影片公司,拍了許多大受歡迎的電影。華英一度改稱爲南京戲院、重慶戲院,後來由光藝院線買下,1958年改建成金華戲院。
1921年創建的位于二馬路的中華戲院頗有名氣,創辦人據說是祖籍福建的陳桂榮,1936年易名爲東方戲院,日據時期稱爲東方劇場。
丹戎巴葛路尾在二十年代也開了一家歡樂園遊樂場,除了京劇與潮音的表演以外,還有馬來歌劇、印度幻術等,可說是多元文化。
電影業方面,新加坡在30年代開始上映有聲中文電影,大坡小坡都能看到華語或粵語的影片,比如大坡在“南京”上映,小坡就在“中國”戲院上映。中國戲院即後來的光華戲院,1991年成爲萊佛士酒店改建後的一部分。
新加坡《總彙新報》在1933年刊登的廣告以“古香豔辭”來引發人們對鄰座南天酒樓的遐想:潇潇風雨,吟盡楚江秋;遣懷無目,憶南天,有畫樓;女綠男紅,茶香酒洌,足滌萬古愁……
南天大酒樓5樓在白天和夜晚有粵劇表演,天台的茶樓則表演京劇。新加坡的京劇泰鬥潘月紅,早期就在南天清唱。潘月紅在上海出生,14歲來新,住在牛車水住,作爲歌伶,除了固定薪水外主要靠茶客點唱來掙錢。除了上海人,新加坡懂得聽京戲的主要都是福建人和福州人。
早期的新馬華人,在文化與政治認同方面,正從“落葉歸根” 過渡爲“落地生根”。新馬華人提倡馬來亞文化,新加坡在1959年之前爭取對于四大源流教育(英文、華文、馬來文、淡米爾文)的平等對待。
珍珠巴刹的懷舊情緣
60年代的新加坡,大華戲院不遠的珍珠巴刹曾是人們相親和拍拖的地方,也是美食、購物的時尚之地。
如今的牛車水是現代購物中心、各色小販和百年老店毗鄰而居。南橋路(South Bridge Road)以西是珍珠坊、裕華國貨、唐城坊等百貨店,以東除了各式廟宇外,便是鄰近濱海區的新興商業區域。這裏有新加坡最著名的寺廟,也有很多餐飲購物點,家庭便藥有活絡油及千裏追風油最出名。
牛車水最令人興奮的莫過于農曆新年期間。屆時,整個地區張燈結彩;各種小店、雜鋪都裝修一新,還有不少節日商品和風味小吃。牛車水旁邊的丹戎巴葛(Tanjong Pagar)小區也值得一遊。這裏有衆多的餐館、酒吧、藝術畫廊和紀念品商店。
隨著時代的變遷,不僅是地標,不少華人文化也隨著曆史保留了下來。如今,許多的華人想去新加坡出國務工,這與早期的“下南洋”如出一轍,每個出國的人都希望能夠靠勤勞致富,靠一雙手在新加坡打拼一片天地。
外聘網歡迎各位看官的評論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