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牛頂有華山之險,黃山之奇,廬山之秀,青城山之幽。
背牛頂的主峰就是大家在照片中看到的獨立的主峰,兩邊天梯上下,驚險異常。給人以高聳入雲,高不可攀的敬畏感。名山古刹,是我們對山的模式般的認識,這裏也不例外,背牛頂最早記載修建廟宇是1111年,已經有九百多年的曆史。據記載背牛頂上曾經有多座寺廟建築,現存有兩座廟舍,無梁殿和金光洞,雖然不大,卻也有近五百年的曆史。據說背牛頂在明清時期就是旅遊熱點,只是近代日寇入侵、戰亂頻仍,旅遊蕭條,背牛頂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背牛頂背後的大山有石如牛,因其背對石牛,故叫背牛頂。也有傳說是十八個響馬進村強搶民女,被神牛捉弄,背其上山,終被神牛點化,在山頂出家修道,修成正果。故名背牛頂。
改革開放後,秦皇島撫甯縣政府開發旅遊資源,背牛頂被發掘出來,經過整修,成立景區,對外開放,背牛頂再次熱鬧起來。背牛頂如廬山秀、黃山奇、華山險,一時旅遊者甚重。不想,2011年4月一把山火把紅火的背牛頂旅遊燒成了殘廢,景區從此徹底封閉,不再開放。
至正午,終臨背牛頂,遙視其狀,自頂而下,如斧所削,全無緩勢,轟然下跌,絕壁之上,有所天梯。有言相傳,有農墾地于頂,策牛不上,乃背犢而上,而後待犢成牛,其後牛亦無法下山,衰老于頂,故此山即謂背牛頂,而非牛背頂。
山有空地,有友煮面,即取食一碗,美境美食,不甚快活。
半晌之後,下山攀附,梯下有階,盡爲石鑿。
往上約十丈,見一片石,樹從隙出,淩空橫伸,甚是奇異。
而臨頂之上,又見一石,嵌于兩石之間。
因梯外有環,又垂直而上,僅有絕壁入眼,未有所顫,輕松登頂。
山門的門頂平台是旅客一定要拍照留影的地方。得瑟拍照完過門洞下籠梯,籠梯是我的叫法,就是一般的欄杆梯子上加焊了拱形背護,防止遊客後仰摔落。這段立壁共有6個籠梯,當中有台基可以稍微停留一下。下部是台階路,彎彎繞的台階路修建的很好。說實話,從圖片看這段梯降非常勾魂動動魄,其實,當你真實的踏上這段梯降路,也沒感覺到有什麽特別。只是當我站在山門看到對面陡崖上的驢友對我呐喊時,才感到一種無奈,爬下去還得爬上去,心底對爬到對面有了種抵觸,不過心底再有什麽不願意也得爬上去。
離開崖邊西行不久,就可以看到坍塌的敵樓和破碎的石長城在灌木中逶迤。我們沿著長城到達最高的敵樓,殘破的敵樓遙對背牛頂,長城是連接它們的紐帶。從這座敵樓開始,山脊割出了數十米寬的防火隔離帶,隔離帶是個C字形,我們就沿著防火隔離帶走到盡頭,是一個斷崖,從斷崖南側沿山脊、山谷或上梯田有三條軌迹可以走到公路上。斷崖這邊的山脊也有過火的痕迹,綿延至背牛頂,火災面積相當大,損失不可估量。我們是上到梯田,沿梯田中的拖拉機道下北溝,北溝裏還住有一戶人家,中型面包車可以開上來。溪水潺潺,清澈透底,洗洗手、洗洗臉,那個清爽!
複刻之後,行至山頂,山頂有廟,其名無梁,廟旁有鍾。
鳴鍾了願,既而下山,亦爲垂直下行。
至梯底,所見蒼松衆多,又見山體突兀筆直,其色淡黃,黃中透丹,頗有黃山之貌。後與領隊討論此事,得知此山別名小黃山。
途經尾樓,順路下山,至山底,有溝澗,未及雨季,並無溪水,甚是可惜。
爾後驅車回京,觥籌交錯,大醉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