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傳統文化學會名譽秘書韓銘光認爲,食物雖重要,但許多即將失傳或已經消失的本地傳統習俗和民間手藝更值得關注,應在它們消失前展開研究和記錄工作。
作爲一個多元種族、多元文化社會,新加坡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非常豐富,甚至多到不勝枚舉。對于國家文物局下來將與國人攜手合作,共同草擬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清單,受訪國人都認爲這是一件很有意義,且是刻不容緩的事。
新加坡傳統文化學會(Singapore Heritage Society)名譽秘書韓銘光(32歲)指出,我們過去比較偏重于保護看得見的物質文化遺産,但是我們的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産,包括一些傳統習俗、宗教儀式、古老手藝、民間藝術等,正因生活方式的改變而逐漸消失。
許多傳統習俗已開始消逝
國家文物局今年初曾以投選方式,了解最能引起人們共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是什麽。結果有3000多人參與了投選,當中27%選了食物,18%投選習俗與節慶,另外18%認爲傳統表演藝術是我們最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産。
韓銘光說,食物雖重要,但是傳統文化學會更關注那些鮮爲人知,即將失傳或已經消失的本地傳統習俗和民間手藝,例如不同華人籍貫的婚喪習俗,廟宇的宗教儀式等。他認爲我們應在這些習俗、儀式完全消失前,展開研究和記錄工作。
他指出:“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産是新加坡文化曆史的一部分。有些習俗雖還有人在傳承,但我們已忘了背後淵源與由來,因此有必要進行深入研究,完整的記錄這些習俗,不能等到失去後才來行動。”
從事飲食業的吳有利(52歲)說,新加坡確實有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産,但是他留意到在這個發展迅速的社會,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産很快便被人們淡忘和忽視。他認爲文物局與國人攜手列清單是很有意義的事,既能引起大家關注,也能提高保存意識。
本地美食反映曆史變遷
吳有利以“拉車面”爲例,指出有很多與他年齡相仿的國人已不知道“拉車面”是什麽,更別說年輕的一代。“拉車面”是早期人力車夫和三輪車夫的經濟餐食,是在蝦米熬出的湯汁中加入熟面,除了青菜便沒有佐料的面食。
吳有利說,本地華人所傳承的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産,如果追本溯源,幾乎都可以說是源自中國。他以南音爲例說,這種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民間藝術源自中國閩南地區,而本地的南音確實是隨著早期移民來到新加坡。他記得小時候住在“苦力間”,很多苦力思念家鄉時便吟唱起南音,當時也能在喪禮上聽到南音。
然而,本地著名南音團體湘靈音樂社在南音注入很多本地元素,例如加入印度塔布拉鼓或馬來鼓等,俨然有別于中國的南音。吳有利說:“湘靈的南音,算不算是新加坡獨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值得大家思考。”
育能學校校董翁墁熔(60歲)有一群喜歡烹煮本地美食的朋友,他們在兩年前拿出各自的傳家食譜,一起出版《菜香情濃》,讓這些融入很多感情的食譜代代相傳。
翁墁熔是海南人,丈夫是永定人,她一方面擅長煮海南人的濃肉、海南雞飯、羊肉湯,另一方也會煮客家人的大鍋菜、算盤子、釀豆腐等。
新加坡的海南雞飯舉世聞名,這道傳統美食最早源自海南文昌地區。對雞飯素有研究的翁墁熔指出,本地的海南人、福建人和廣東人煮雞飯的方式略有不同,例如海南人最早用老母雞的雞油來煮雞飯,廣東人會加入香茅,福建人則加入煎過的蔥油,她還見過一些齋堂用煎過的香蘭葉和姜來煮沒有雞的雞飯。
由此可見,無論哪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産,在傳承的過程中總會受其他文化影響,也會因外在環境或條件的改變而試著變通。
申遺步驟有哪些?
①成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3年《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公約》的締約國。新加坡已在今年2月22日簽署公約。
②廣泛征詢意見,國家文物局與國人攜手草擬一份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産清單。文物局下來幾個月會上載清單,並不時更新清單上的項目。
③從清單選一項最能代表新加坡多元文化特性,最能凝聚國人,同時獲大家認同和珍惜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來申遺。
④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申請,要求把相關項目列入世界名錄中。提出申請時得呈上各種研究報告和資料。
⑤等候教科文組織定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