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五晚上,我看了《你好,李煥英》,果然跟傳說的一樣,又哭又笑,把一個口罩都哭濕了。
關于電影裏的母愛、母親與女兒的關系,大家已經寫的太多了,我就不再說了,想聊聊電影給我的另一個感觸。
電影裏的賈曉玲,是一個大器晚成的小孩。
愛吃,不愛學習,上學還經常拉褲兜裏;
做不出作業,經常被老師請家長;
買假證騙媽媽自己考上了大學……
一直到很多年後,才終于有了出息,買上了當年向母親誇下海口的敞篷跑車。
而現實中的賈玲,和媽媽李煥英的扮演者張小斐,也是大器晚成的代表。
18歲的賈玲第一次考電影學院,落榜了,只能留在北京打工,當飯店服務員;後來考上中戲的相聲大專班,但一個女孩子在喜劇界,一直不得志。
她住過北京10平米的地下室,冬天舍不得開電熱毯,爲了躲房租一個月沒敢出門。
爲了博觀衆喜歡,在綜藝裏扮醜、扮傻、吃辣椒、灌酒。
用了19年,才成爲了今天刷屏朋友圈的賈玲。
而張小斐也一樣。
這個北京電影學院科班出身的女孩,和楊冪、袁姗姗是室友。
但是在同班同學火遍大江南北的時候,她卻一直是“查無此人”的狀態:靠跑龍套混飯吃,被很多制片人挑剔長得不好看,臉型有問題,前途一片渺茫。
同樣,她也用了十多年,才成爲今天一夜爆紅的張小斐。
寫這些,並不是想給大家灌一碗成功學的雞湯,相反,我想說的是,大器晚成,亦或是大器不成,才是人生的正常狀態。
在我們接受的教育裏,在一直以來社會文化給我們的耳濡目染裏, 不知不覺在我們內心種下了這樣的種子:
每個人都應該成功;
你應該很早就成功;
你應該在人生的每一個步驟都成功;
成功是爭取就能得到的,你不成功,要麽是因爲不努力,要麽是因爲不優秀。
成功仿佛是一種理所應當。
多少個輾轉反側的夜裏,多少個你悄悄低下頭不好意思看自己的時刻,你用這樣的“理所應當”衡量、評價、質疑著自己。
然而,真是如此嗎?
其實,這些“理所應當”,都是對“成功”的長期誤解。是這些長期誤解,綁架了我們的內心。
我想,是時候說說關于“成功”的真相了。
真相一:
成功是一種概率,不是努力就能得到
之前看《三聯生活周刊》裏的一篇文章,一個拒絕焦慮的家長帶著兒子從小學圍棋,通過圍棋和兒子聊成功的含義。
他說:
“ 柯潔爲啥能拿冠軍,不是他一定能夠戰勝另外一個人,而是勝率。比賽和成功都是概率問題,沒人能保證成功,只能保證概率。”
著名的投資人張磊在《價值》這本書裏也說:
“ 如果一個人同時擁有理性的好奇心、誠實的品質、思考的獨立性,再加上一些同理心,並且有長期奮鬥的心態,那麽能否獲得成功就只剩下運氣和大數法則的問題。”
這兩句話我深以爲然。
成功,其實是能力、堅持與運氣的組合,是一系列小概率事件驅動的結果。即使你擁有所有的前置條件,也不一定會成功。
就好像《你好,李煥英》,換一個時間、和另一批電影一起上映,不一定有今天的票房。
如果不是碰巧認識了賈玲,張小斐其實有極大的可能會跑一輩子的龍套。
除了賈玲、張小斐,還有很多和他們一樣努力、一樣有才華的演員依然寂寂無聞。
李子柒也好,李佳琦也罷,都是風口上飛起來的分子,還有大量的分母,是否就意味著他們不夠優秀或努力?
當你能接受成功是一種幾率,或許就不會把“不成功”當作自己背負的十字架,不會用它來苛責、懲罰自己。
請你,原諒平凡的自己。
真相二:
不夠優秀,並非一種錯誤
我曾經好幾次錯過財富自由的機會。
大學剛畢業的時候,工作之余,我還嘗試了在杭州的一個本地論壇上做電商,居然做的很不錯。
那個時候,淘寶剛剛建立不久,淘小二親自給我打電話,邀請我入駐。哇塞,風口找到了我——而我竟然拒絕了。我決定停止電商,把記者的本職工作做好。
後來我分析自己爲什麽做這個決定:是因爲“士農工商”排序根深蒂固的思維,“做生意”聽起來很不高級; 是因爲不好意思讓大家認爲我原來這麽喜歡錢; 是因爲沒有足夠的眼光看到時代的大勢所趨; 還是因爲懶,所以給自己找了不必那麽辛苦的借口。
總結起來,就是眼光不夠遠、思維不夠高,還不夠堅持、不夠努力。一句話:我不夠優秀,所以沒有抓住機會。
但這些年如果說我獲得了一些人生智慧的話,其中之一就是,我不再認爲不夠優秀是一種錯誤,不再爲此而羞愧。
人是無法大幅超越自己的環境的。那些你從環境裏承襲的思維、行爲模式,你無法選擇,也沒有辦法一夕之間突破。
人生,本來就是設限的。
我們都有一些不足,這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一部分,但不是刻在我們身上的恥辱柱。
你看到了,接納了,並願意付出努力去突破和改變,足矣。
請你,原諒不夠優秀的自己。
真相三:
你不必一開始就成功,
也不必在每一個階段都成功
必須承認,我們的文化迷戀“少年成名”,我們相信只有笑在最開始,才可能笑到最後。所以,你必須從小學開始就成績好、一路考上好大學,一畢業就找到一份起點高的工作,才可能成爲人生的贏家。
然而,真相是:成功的模式,並非只有“少年成名”一種。有些人,注定要大器晚成。
這不是雞湯,是科學。
我曾經看過一本書,就叫《大器晚成》,它的作者是《福布斯》的發行人,一個成功的作家、演說家。然而,他在人生的前30年,一直被同齡人甩在後面:讀書的時候,無法集中注意力,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麽,不能堅持做一件事。
一直到而立之年,他才仿佛從一場沉睡中醒來。
他在書裏說:
“ 回首那段歲月,我已經能夠原諒20多歲的自己,畢竟我大腦的前額皮質,當時發育得並不是十分完善。實際上可以說,我的大腦並沒有做好一飛沖天的准備。”
25歲,是人類大腦發育完善的年齡中值,有些人可能早一些,在20歲就完成了這個過程,而有些人,卻很“晚熟”,他們大腦的前額皮質可能要到30歲以後才成熟,那時,他們才能更好的集中注意力、更好的學習和思考、更好的處理情緒、更好的解決問題。
而40歲左右,我們的社會理解能力、洞察力會迎來高峰,會更容易看清楚事物的全貌,更有創造力,擁有更多的“智慧”,這也是很多人到這個時候突然爆發了事業力的原因。
而與大器晚成相對的,是一開始跑在前面的人,未見得會領跑全程。
美國有一項研究,追蹤了加州公立中小學裏的1000多個天資過人的孩子。這項研究堅持了幾十年,一直到現在還在進行。
這些贏在起跑線的孩子當中,確實有些人取得了成就,但總體來看,他們的生活軌迹,和那些當初沒有跑在前面的同齡人相比,並沒有特別大的區別,多數人的後半生也過著普通的日子,做著警察、打字員、檔案管理員、家庭主婦這樣“平凡”的職業。
我們實在不必步步爲營,不必要求自己或者孩子,每一步都領先。
真相四:
成功不是選擇出來的,而是堅持出來的
我在知乎上看到過一個有趣的問題:
大家好,我現在正走在人生的岔道口,有些迷茫,想問下:我是不是該跟著興趣走下去,走下去的話最終成功的幾率到底有多大?有哪些成功或失敗的例子嗎?
我們很容易把成功當成指揮棒,津津計算著成功的可能性,由此來做選擇,並不斷懷疑自己的選擇是不是正確,隨時准備改弦更張。
而事實上,“正確的選擇”是一個僞命題,它是薛定谔的貓,我們永遠無法判斷哪一個才能利益最大化、最貼近成功。
當我們過度渴望一個成功的結果,而焦急的不能享受過程的時候,離放棄就不遠了。但真正成功的人,都是那些堅持下去不放棄,並等到風來的人。
而要能堅持下去,你必須能享受過程,所以必須去做那些讓你有激情的事,那些你即使知道不會成功,依然能樂在其中的事,就像賈玲和張小斐。
成功真正的公式,是“熱愛+堅持+等風來”。這就是爲什麽讓孩子去發現自己的興趣與熱愛,是那麽重要的事。
在《你好,李煥英》裏,我最感動的一段對話,是賈曉玲僞造大學錄取證書的伎倆被揭穿之後,對媽媽李煥英說:“我知道自己沒出息。”
李煥英馬上搭腔:“誰說你沒出息了?”
賈曉玲說:“我以後肯定有出息。”
李煥英看著女兒笑了:“那肯定的。”
這是無條件的愛,更是一種“長期主義”的智慧。
如果我們相信人生是一場長跑,成功是一種概率,把普通日子過好才是一種能力,我們就不會那麽焦慮了,也會知道什麽才是更重要的。
不是每時每刻保持領先,而是有智慧過上自洽的人生,把生活看成一個過程一種經曆,把追求、思考、投入和終身的成長本身看作一種獎賞,並能享受它們帶來的內在樂趣,然後,把剩下的交給時間和運氣。
而運氣,來或者不來,或許也就沒那麽重要了。
記得有讀者在私信裏問我的人生哲學,我回了8個字:
全力奔跑,隨遇而安。
☆ END ☆掃描小編二維碼手動拉你進同齡育兒群備注:孩子出生年份,比如2015
近期好文:
1.開年第一次超級羊毛,這套網紅繪本不用再買了,我要來了免費的!
3.新加坡吃土老母親必看!迪卡侬必買33件兒童好物,最低$1就能帶走~
4.新加坡2021神盤!租金超高、核心地鐵樞紐、0距離逛街,目測要火!
你的每一個“在看” 我都認真當成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