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〡唐小西
“你怎麽又偷東西?”
昨天表姐請我到她家吃飯,小侄子和我打完招呼,就一個人在積木房玩。
表姐准備喊孩子吃飯的時候,卻發現房門被反鎖,沒過一會,伴隨著清脆的巴掌聲,傳來了她氣急敗壞的怒吼。
我過去的時候,小侄子遊走的眼神瞬間避開了和我的對視,白嫩的臉上有一道明顯的紅印,嘴角還有來不及擦幹淨的巧克力屑。
表姐生氣地說,家裏根本沒有巧克力,那是侄子下午逛超市的時候偷出來的!
一旁的奶奶看到孫子受了委屈,一把抱住孩子,“不就是吃點巧克力嗎?他還是孩子呢,以前也不見你說。”
聽到婆婆的話,表姐後悔不已。
平常孩子也會拿一些小玩意回來,有時候是幼兒園的雪花片,有時候是培訓班的玩具。
表姐也曾提醒孩子“下次不許這樣了”,總以爲長大了就沒事了,誰知道情況越來越嚴重。
有人說,不是所有偷拿過東西的孩子,都會成爲小偷。然而,一次僥幸,就會有無數次的試探。
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毛病,往往會暗暗蓄力,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會給孩子帶來致命一擊。
孩子的不良行爲從來都不能縱容,面對孩子犯錯,更不能當做一件小事一笑而過。
孩子爲什麽會偷東西呢?
國外一個4歲的小女孩放學回家,爸爸卻發現她穿了一件不曾見過的粉色外套。
再三詢問後,女兒才承認是自己偷穿了同學的外套。
“我太喜歡這件外套了。”
女孩因爲喜歡,所以想要擁有粉色外套。
自己沒有,那就拿走。
在孩子的眼裏,我喜歡的,那就要是我的。
心理學上有一個“匮乏感”的概念:如果內心有種不滿足,往往會尋求其他的方式來補償。
越得不到,就越想要。
曾看過一個網友的故事,小時候她很喜歡親戚家姐姐的彩色發卡,于是,她走進了姐姐的房間,悄悄把發卡帶回了家。
“當時並不知道那就是偷,只是覺得發卡好看,拿到手上就放不下了。”
拿走不屬于自己的東西,是很多孩子成長中都會遇到的陣痛。
其實,在發展心理學上,6歲以前的孩子還沒有完整的物權意識,無法正確區分“自己的”“他人的”界限。
他們還不知道什麽是“偷”,或許隱約知道這樣做不對,卻還是無法控制內心真正的渴望。
我們眼裏的“偷”,其實就是孩子眼裏的“拿”,是實現內心渴望的手段。
所以,面對孩子順手牽羊的行爲,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給自己降降溫,因爲我們的第一句話和做法,對孩子來說,尤其重要。
那孩子偷東西,就要放任自流嗎?
並不是。
孩子6歲以後,“偷拿”東西,往往是一些有意識的行爲了。
前不久,廣東一個7歲小女孩因爲在商場偷拿東西,媽媽看孩子始終不肯承認,
于是想給孩子一個教訓,選擇了報警。
原來小女孩很喜歡那些商店裏的扭扭蛋,但知道家裏條件不好,于是就想悄悄拿走,以爲不會被發現。
小女孩的偷拿行爲,其實是有些意識的,因爲她知道買東西需要錢,但物質上的缺失,讓她有了铤而走險的“勇氣”。
雖說孩子偶爾一次的不當行爲,並不代表孩子的全部人格,但教育卻是必不可少的。
李玫瑾曾說過:孩子第一次偷錢,不明白偷錢的後果,但是孩子感受到了偷錢的快樂,如果父母不及時制止批評,孩子就會重複偷錢的行爲。
一旦第一次嘗到甜頭,就會有第二次、第三次……
偷東西,是真的會上瘾的。
實習生小方是個很優秀的大男孩,爲人熱情,家境也不錯。
有次公司旅遊逛特産店,小方悄悄把一個精致小荷包塞進了口袋,然後拎著一大袋選好的特産去結賬。
這一幕,恰好被旁邊的經理看到了。沒過多久,小方就離開了公司。
臨走前他有些愧疚又有些不甘地說,其實也不是缺那點錢,就是有些忍不住。
小時候他也經常偷拿過家裏的錢買東西,父母知道後,並沒有太在意。
時間長了,他從開始的忐忑,慢慢變得無所謂,甚至還會在商店偷東西。
可他從不覺得這有什麽錯,反而覺得挺好玩。直到這次才算清醒過來,卻丟失了自己夢寐以求的工作。
孩子有意識的“偷拿”,其實正一點點悄無聲息地撬開欲望的樊籠。
如果沒有第一時間關住閘門,孩子一旦心存僥幸,甚至會爲了追求好玩、刺激,一次又一次地偷東西。
面對孩子偷拿東西,父母也時常疑惑。
到底該怎麽教育才合適呢?
輕了,怕孩子不當回事,以後還會再犯;重了,又怕適得其反,給孩子留下陰影。
曾看過一位爸爸分享自己教育孩子的經曆:
有一次,他發現孩子偷拿商店的奧特曼回家,還不小心弄壞了。
爸爸沒有敷衍了事,而是嚴肅地指出,“隨便拿別人的東西是不對的,別人沒有允許的話,你的行爲就是偷。”
他拖著孩子,准備去商店道歉賠償,但孩子卻膽怯了,怎麽都不肯走。
這時,爸爸沒有妥協,而是鼓勵孩子,“爸爸以前也犯過錯,咱們改了就好。”
他還讓孩子寫下保證書,貼在書桌上,時刻提醒孩子歸還全額賠償的那筆錢。
于是,孩子開始利用空余時間撿廢品賺錢,整整三個月,他才還完自己的“債務”。
沒有暴力,沒有羞辱,一緊一松恩威並施,但卻讓孩子有了羞恥心,知道偷拿東西是一件很丟臉的事情。
有了羞恥心,就像眼前隨時貼著一張保證書,時刻鞭策孩子不再犯錯。
這個時候,父母教育的重點不再是“偷”,而是轉移到教會孩子承擔責任,如何用正確的方式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知名作家劉墉先生,曾分享了和兒子辯論式的交流方式:
當孩子想做或者想要什麽的時候,先抛出自己的理由,然後讓孩子思考後,努力說服自己。
閨蜜也學了這招,她說兒子有次想要買滑板,但錢不夠。
她聽後,沒有直接拒絕,而是說,“練習滑板需要時間,會耽誤學習,所以你需要給出能說服我的理由。”
剛開始,兒子支支吾吾,半天也說不出話。
過了3天,兒子拿著一張紙,一一說著自己想要滑板的理由。
鍛煉身體,身體健康是最重要的;鍛煉專注力,學習也需要專注力;培養興趣,可以讓自己更充實……
閨蜜樂了,最後給孩子買了滑板,但也和孩子約定,要合理安排時間。
孩子的要求往往都是心底的渴望,如果理由充分用途正確,父母可以酌情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適當滿足。
在孩子絞盡腦汁說服父母的時候,何嘗不是一場頭腦風暴,既鍛煉了邏輯思維,又練習了口才,何樂而不爲呢。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曾說,孩子的問題行爲,往往是在向父母表達什麽。
偷,也是如此。
那些喜歡“偷東西”的孩子,其實是在用特殊的方式呐喊和祈求我們的愛和關注。
當孩子偷了東西,父母要做的,不是隨意辱罵或者一頓打,而是了解具體的情況後,嚴肅而實事求是的批評懲罰,讓孩子學會承擔後果。
唯有此,我們的孩子,才能在錯誤中找到力量和勇氣,坦然地面對和承擔錯誤,繼續成長。
—— End ——
作者:唐小西,80後寶媽,專注親子教育,立志與孩子一起成長。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處理,郵箱[email protected]。
☆ END ☆
近期好文:
2.51個新加坡最熱門的假期營,把1-18歲的熊孩子安排得妥妥的~
3.勁爆免單!新加坡$160網紅龍蝦宴免費吃,300份5折小龍蝦,吃100送100,壕~
4.500間學校都發放過的網紅繪本,新加坡明星打Call!假期我竟然扒到了它的秘密…
掃描小編二維碼手動拉你進生肖育兒群備注:孩子出生年份
你的每一個“在看” 我都認真當成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