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大學李光前自然曆史博物館館長黃衤冀麟出發前接受本地媒體訪問時說,團隊前去探索的深海地區過去兩三百年幾乎未曾采樣。這意味著沒有人知道西爪哇深海內住著哪些生物。
我國與印度尼西亞科學家首次帶領科研團隊前往西爪哇南部深海,將網撒入深達2000米的海底,一探該海域有哪些從未被發現的海洋生物。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前自然曆史博物館館長黃衤冀麟和印尼科學研究院海洋學研究中心高級研究科學家拉哈友博士(Dwi Listyo Rahayu)領導的“2018年爪哇南部生物多樣性深海之旅”30人團隊昨天從印尼雅加達的新河口(Muara Baru)出發。
團隊未來兩周將乘著Baruna Jaya8號在前往芝拉紮(Cilacap)和回返雅加達沿途,于巽他海峽(Sunda Strait)一帶29個不同位置采集樣本,了解那一帶深至500米到2000米海床的生物多樣性。
黃衤冀麟出發前接受本地媒體訪問時說:“我們前去探索的深海地區過去兩三百年幾乎未曾采樣。這意味著,我們不知道西爪哇深海內住著哪些生物。”
他透露,由于印尼的科學家也有意探索該區,因此新印雙方好幾年前就開始合作,探討是否可以一起在那一帶展開調查。
新加坡與印尼去年慶祝建交50年,因此這項合作計劃可說是再次確立了兩國學術界和科研界長期以來深遠及多元的合作關系。這趟深海之旅的費用估計超過40萬新元,由我國和印尼政府共同承擔。
談及團隊的工作事項,黃衤冀麟說,團隊將所需裝備和工具,例如捕捉海洋生物的網撒入最深至2000米,嘗試爲不同的海洋動物采樣,再由隊裏專攻不同海洋生物領域的科學家分類、清洗和照相等。
團隊將竭盡所能辨別這些海洋動物所屬物種,是稀有或是新發現的品種,並且在可通信的情況下,與讀者分享最新發現。
談及爲深海研究采樣可能面對的挑戰,黃衤冀麟說:“深海區可深至2000米,我們不知道那裏的底物(substrate)狀態、深海有許多未知數……當你將網放入深海時,會不會被巨石纏住等。”
新加坡海洋礦産私人有限公司(Ocean Mineral Singapore Pte Ltd)已與國際海底管理局(ISA)簽署15年的海底探測合同,成爲第一家獲准在太平洋克拉裏恩—克利珀頓斷裂帶(Clarion-Clipperton Fracture Zone)勘探深海多金屬結核(polymetallic nodules)礦産的本地公司。
黃衤冀麟說,很多人都忽略了現在其實有越來越多機構開始將深海視爲漁業者、石油天然氣、深海采礦等的資源地,但各方須探討如何以可持續的方式使用這些資源。
“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發掘這些深海裏到底有哪些生物,了解其中奧秘……對新加坡而言,研究的重要在于開闊這方面的視野及加強我們這方面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