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風豪雨上月底摧毀了本地蛋農多個雞舍和部分設施,去年的高濕和高溫環境滋生細菌造成菜農一天損失二三百公斤蔬菜,受訪學者對本地天氣近年來出現極端現象的導因,是否因爲氣候變化所致抱持不同看法,但數據顯示,本地天氣近年來變化顯著。氣候變化對本地魚菜蛋類必需食品的供應有何影響,農糧局、漁農業者和雞蛋生産商接受《聯合早報》采訪,分享其中微妙。
時而豔陽高照,時而雷雨交加,有本地菜農透露,近年來快速變化的天氣形成高濕高溫的環境,導致細菌滋生,造成大批蔬菜腐爛,他曾一天內損失二三百公斤蔬菜。
天鮮農場總裁黃順和(54歲)受訪道苦衷指出,高濕高溫的環境造成腐蝕菌滋生。
天鮮農場主要種植菜心、奶白、芥藍等葉菜,每天産量超過1000公斤。去年5月至9月,腐蝕菌迅速在農場種植處的土壤裏滋生,造成每天二三百公斤的蔬菜腐爛。他說,單是奶白就有近九成遭破壞,損失慘重。
上月30日的強風暴雨,摧毀了林厝港一帶周氏農業的13個雞舍和加工廠的部分設施。處于同一地帶的吳瑞芬漁場、坤利花園和全發有機農業,都遭受到設施受損的厄運。
氣象署說,本島西北部當天下午經曆的強風是因雷暴雲出現強勁的下沉氣流(downdrafts)所致,氣流高度達16公裏。此外,當天那一帶最強風速一度達到時速133.3公裏,是八年來的最高紀錄。
新加坡氣象署日前發布的年度氣候評估報告顯示,撇除厄爾尼諾現象,去年是我國曆來最熱的一年,年均氣溫達27.7攝氏度,比長期平均氣溫高出0.2攝氏度。
今年1月頭兩周,出現氣溫下降現象,每日最高氣溫介于24.3至33.2攝氏度,最低氣溫一度降至兩年來最冷的21.2攝氏度。
新加坡國立大學地理系助理教授周祥龍早前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摧毀雞舍的豪雨屬于“單一事件”,要證明氣候變化確實影響了本地天氣,還須從大量天氣事件中找出迹象來支持說法。但他也指出,確實有證據顯示本地近年來出現更多極端天氣,這有可能是氣候變化所致。
曾在國大環境工程系任教職的Tembusu Asia Consulting執行總監傑夫·歐博特(Jeff Obbard)教授解釋,全球暖化現象預計會加劇嚴峻天氣事件的頻率及嚴重性;這類極端天氣包括暴風雨和強風。
他也說:“更濕熱和潮濕的環境,可能提高動植物感染疾病的風險。”
氣候變化是否已對本地帶來影響?盡管學者看法不一,但數據顯示,本地近年來天氣確已發生變化。例如,國家氣候變化秘書處網站資料顯示,自1972年以來,悶熱白天與夜晚的頻率有所增加,雨量也增加了;從1980年至2016年的年度總降雨量可看出,平均每10年上升101毫米。
研究氣候對策 農糧局公開招標
爲了更好地爲本地農業制定應付氣候變化的對策,農糧局早前公開招標,希望能委托機構進行獨立研究,擬定具經濟效益的計劃,以應對可能因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影響,例如蔬菜、食用魚和雞蛋生産的領域。
農糧局在招標文件中指出,氣候變化對農場帶來極大影響,特別是受天氣因素影響的漁場與菜農。氣候惡劣對無法收成的農民生計造成破壞性影響,研究將能協助他們應對氣候變化,進而確保本地食品供應與安全獲得保障。
除了擬定短期、中期和長期的對應計劃,受委機構也須依照蔬菜、食用魚和蛋雞等食品農業現有作業方式進行風險分析,了解氣候變化對它們可能造成的危害。
農糧局科技及産業發展署署長李秀美回複《聯合早報》詢問時說,考慮到本地生産的産品對我國的食品供應與安全至關重要,該局于今年2月委托機構進行研究,了解氣候變化對本地農場造成的影響。
李秀美說,該研究將使用第二個全國氣候變化研究取得的成果和氣候預測,作爲規劃參數。截至上周五,該局仍在評估已收到的投標書。
漁農蛋業者向慘痛經驗學習防範求存
不知紅潮幾時來 漁農“未紅綢缪”
2014年首季季末,在奎籠養魚的阿華魚場見識到了紅潮來襲的破壞力:不到三小時,約80噸至100噸鲈魚、金鲳魚、黑石斑等食用魚紛紛喪命,受紅潮影響的範圍約有兩個足球場那麽大。
2014年和2015年年初,大量繁殖的浮遊生物與海洋生物爭氧氣,導致魚群缺氧死亡,這就是所謂的紅潮。根據前年初的報道,受紅潮波及的本地漁場,估計損失超過600噸魚只。
洪偉景(29歲,阿華魚場老板之一)受訪時指出,紅潮的産生也可能是其他因素造成,他不會斷然歸咎于氣候變化或暖化所致。
亡羊補牢猶未晚,阿華魚場現在已有預防措施:一旦紅潮來襲,工作人員會立即把魚兒從受影響的養殖區,移到預先准備的25個防水帆布池中。
洪偉景解釋如何濾除浮遊生物時說:“將水泵入(帆布池)之前先進行過濾,把浮遊生物濾出,再把水泵入池中。”這些防水帆布能隔絕有浮遊生物的海水。
室內種植好處多 菜農不要看天吃飯
應對天氣變化,菜農各有妙招,或以密封方式堆肥,或將蔬菜種植移入室內。
天鮮農場在2012年開業,總裁黃順和說,農場大部分蔬菜都種在大棚子裏,堅固設計可抵擋十號風球,理論上經得起暴風雨的肆虐。
至于如何解決細菌滋生的問題,黃順和說,他請專家重新爲泥土堆肥,將有機物、雞糞、豆芽渣等好菌種放入土內,經發酵後就能殺死不好的菌種。
吸取了去年腐蝕菌在種植場土壤滋生的教訓後,黃順和現在以密封方式進行堆肥,防止菌種孢子滋生。他建議菜農考慮改種菜心或芥藍較有抗菌能力的蔬菜。
室內種植菜甜美 溫帶蔬菜也不怕熱
除了調整種植的部分流程,本地一些農場也選擇室內種菜。
“農民”(Citizen Farm@Jalan Penjara)農場由社會企業兼菜園專家Edible Garden City經營,目前每周生産約65公斤蔬菜。農場近一半的生産空間用來種菜,另一半則種植食用花。
“農民”蔬菜花朵耕種主管蔡欣益受訪時表示,“農民”約有三分之二的農産品屬于室內栽種。他說:“決定室內或室外種植,我們首先考慮是哪種植物、哪種環境最能讓它健康成長。葉菜方面,大部分栽種在室內。”
盡管有些蔬菜,例如羽衣甘藍(kale)可種在室外,但蔡欣益說,在較涼快的地方栽種蔬菜,味道更甜美。他指出,室內種植一大好處是不會受到天氣影響,但天氣並非農場選擇室內種植的唯一決定性因素。
他說:“室內種植另一好處是可種植溫帶蔬菜。本地的濕熱天氣,不利于種植溫帶蔬菜。改在室內種植,溫帶蔬菜在本地也能收成,餐館和商家多了選擇,不必完全依靠進口。”
密封雞舍 蛋農降減溫差提高生産
本地雞蛋生産商多采用密封雞舍,將外部溫度波動帶來的影響減到最低。
作爲本地主要蛋農之一,成春農場發言人回複《聯合早報》詢問時說,成春農場所有雞舍都密封防鳥,雞舍也有控制溫度的設備。
發言人說,這些封閉式雞舍設有自動調溫控制的水簾冷卻和通風系統,以調整雞舍內的溫度,確保高低溫差幅度不大,讓雞只保持涼爽,減輕外部溫度波動的影響。
另一方面,周氏集團執行主席周志民上周受訪時告訴《聯合早報》,該集團將交由專業工程師評估須加強哪方面的設施。他表示,這是農場第一次遭遇到暴雨的影響。周氏集團的農場一般采取室內控溫的封閉養殖方式。
專家:制定風險對策 提升農業韌性
幹旱、淹水、暴雨、熱浪等極端天氣都可能對農業生産帶來嚴峻挑戰,對社會經濟成本造成深遠長久影響,因此有必要提升本地農業的韌性。
傑夫·歐博特受訪時解釋,由于氣候和農業生産有直接關聯,氣候變化已被視爲對食品供應與安全造成全球威脅的因素。
“盡管新加坡透過從更多國家進口食品來加強食品供應網絡,而且也在良好的食品儲存和保存作業上進行投資,但作爲彈丸小國,新加坡在全球食物供應受沖擊時依舊處于弱勢。”
有鑒于此,他認爲,加強本地農業的韌性,擴展本地葉菜、雞蛋、魚類等必需品的産量,合情合理。
極端天氣深遠影響社會經濟成本
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地球觀測與研究所首席調查員班傑明·霍頓教授(Benjamin Horton)和南大亞洲環境學院研究生珍妮佛·沃克(Jennifer Walker)受訪時指出,幹旱、淹水、暴雨、熱浪等天氣,都會爲農業帶來嚴峻挑戰。他們觀察到今年開年不久,本地就出現極端天氣,例如冷熱氣候、高降雨量和強風等,這對公共安全、交通、能源和衛生等方面都會造成廣泛影響。
“部分極端天氣對社會經濟成本的影響深遠且長久。爲了制定有效的長期風險應對計劃,氣候上的持久改變、水供和土壤濕度等問題,都須有緩解措施和適當對策。”
他們建議,中長期應對措施應包括及時掌握可抗氣候效應的科技,並在土壤控管、耕種、農作物處理等環節采取有效作業。
傑夫·歐博特則建議,本地可種植不受幹旱氣候影響的蔬菜,同時擴充水耕種植,以及運用屋頂空間種植蔬菜。在屋頂種菜還可利用收集到的雨水灌溉農作物。
英國《獨立報》去年初刊登的報道就指出,隨著全球暖化的情況加劇,一些重要農作物的産量也會隨之受到影響。
根據“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的研究文章,到了2100年,美國的玉米産量可能減少近50%,黃豆産量或減少約40%,麥的産量也可能減少20%。
美國是全球最大的農作物出口國之一,農作物産量銳減將對全球食物價格造成嚴重影響,導致最貧困國家出現食物短缺。
我國國家氣候變化秘書處也在網站上指出,氣候變化帶來的暴雨淹水和長時間幹旱,是威脅全球食品供應與安全的趨勢之一。
新加坡進口超過九成食品,尤其容易受到全球食品供應與價格波動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