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國的四大石窟,應該是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名稱,即使不能全部說上來,隨便提及一二也是人人能及的事情。作爲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曆史瑰寶,這些石窟記載了佛教傳入中國的曆史和文化的變遷。
其實在世界範圍內,公認的石窟是八個,也被稱爲“世界八大石窟”。這八大石窟,中國足足占據了五個名額。除了上述的四大石窟外,在中國西南的崇山峻嶺中還有一處石窟,雖然列入世界文化遺産比龍門石窟、雲岡石窟和麥積山石窟還早,但卻沒有被商業化過度炒作,至今仍不能稱爲家喻戶曉。
這裏就是位于重慶市大足區的大足石刻。
世界遺産,石窟的謝幕之作
大足石刻,乍聽起來名氣似乎沒有中國四大石窟的大,但是這裏可是實打實的世界文化遺産。而且規模宏大、雕刻精美、題材多樣、內涵豐富、保存完整,是一種創造性的天才傑作。
說起大足石刻,就不得不說中國的佛教石窟文化。佛教石窟,從印度沿著絲綢之路一路傳入中國。最早的敦煌莫高窟和麥積山石窟建于公元4世紀,可是說是中國石窟文化的鼻祖。而以雲岡石窟爲代表的早期石窟藝術受到印度犍陀羅和笈多式藝術的影響較爲明顯,造像還多呈現出“胡貌梵相”的特點。而以龍門石窟爲代表的中期石窟文化,則將隋唐時期的中國文化與印度文化相融,造像也逐漸有了中國文化的影子。
而大足石刻則是唐、五代、宋時所鑿造,明、清兩代亦續有開鑿。這裏代表了公元9—13世紀世界石窟藝術的最高水平,是人類石窟藝術史上最後的豐碑。也可以說,是石窟藝術的謝幕之作。
如果想了解石窟文化的曆史,那就一定不能錯過大足石刻景區內的石刻博物館。這座占地100畝的博物館,裏面收集了大量的文物、資料、圖片和影像,全面展示了石窟藝術從印度到中國的點點滴滴和發展脈絡。
這裏既有佛教的佛菩薩像,也有道教的法師天尊像,還有反映民族民俗的石刻觀戲圖等。從地域上看,既有南方砂岩造像,也有北方花崗岩雕刻,風格各異,反映出我國南北文化的不同風貌。
文化藝術,三教文化的融合
如果一定要說區分大足石刻和四大石窟有什麽區別,除了建造的年代不同,還有很多地方有著本質的區別。
首先就是藝術形態。作爲晚期石窟的代表,大足石刻在吸收、融合前期石窟藝術精華的基礎上,更多的融入了民族化、生活化的特色,尤其在題材選擇、藝術形式、造型技巧和審美上都有了突破。大足石刻的造像沒有漢代的蒼勁,也不具備南北朝的巍峨,卻有著自己獨特的清麗俊逸的形態。無論從線條上還是刀法上都有著獨到之處。
另外這裏的很多石刻都是佛經故事中組成的大型群雕。上萬尊的佛像設計巧妙,無一雷同,破除了“千佛一面”的說法。
另外一點,也是大足石刻聞名天下的,就是大足石刻是“三教”造像俱全!其中南山的摩崖石刻代表的是公元11至13世紀中葉的道教造像,是中國這一時期雕刻最精美、神系最完備的道教造像群。而距離南山幾公裏的石篆山,則是以中國儒家創始人孔子爲主尊的“儒家”造像,在石窟藝術中可謂鳳毛麟角。佛教、道教、儒教“三教”合一的造像風格,在中國石窟藝術中是極爲罕見的,就更不要說世界上了。
大足石刻的6萬多尊造像中,有雕像、有洞窟、有經塔、有寺廟、有壁畫,從各種層面上來說,這裏更應該叫做石窟。也許正是因爲名字的不准確,大足石刻也正在遭遇被邊緣化的尴尬。
那爲什麽不改名叫做石窟呢?原來大足石刻這個名字從清代就有了,而且記錄在當地的縣志中。另外大足石刻早在1999年就成爲了世界文化遺産,是中國繼莫高窟以後第二個洞窟石刻類遺産。作爲世界遺産,大足石刻先于其他三個石窟好幾年。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也是非常大的。所以不能輕易更改了。
北方有龍門石窟,新疆有千佛洞,重慶有大足石刻,各有特色,雖然石窟的名字聽起來更專業一些,但大足石刻的叫法大家已經熟悉,也許這個名字才更適合這個深藏在中國西南崇山峻嶺中的世界文化遺産寶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