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淵文
財經人物
當星展集團(DBS)四年前決定大幅投資科技,邁向數碼化時,集團並不確定這筆投資何時能取得回報,但決定放手一搏。
星展的科技轉型去年開始取得成效,在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的數碼銀行吸引了幾百萬新客戶。
展望接下來的道路,科技的飛躍意味著“整個世界都可以是星展的市場”。
星展集團主席佘林發接受《聯合早報》專訪,在星展集團慶祝50周年之際,暢談他對星展以及整個銀行業的看法,也分享了他早年在銀行業打拼的故事。
佘林發早在1969年加入銀行業,當時新加坡還是個現金社會,許多人沒有銀行戶頭。隨著科技的發展,如今人們不僅使用網絡銀行,更是通過手機付款。
他說,銀行與人們的日常生活關系密切,而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銀行業也要相應調整,更要引領人們做出生活方式的改變。“在這方面,星展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影響個人生活以及企業做生意的方式,讓大家的生活更方便,企業效率更高。”
“銀行業要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這也就是所謂的隱形的銀行服務。”
今年70歲的資深銀行家佘林發于2009年加入星展董事會,2010年出任主席。在他和星展總裁高博德(Piyush Gupta)的領導下,在過去八年時間內,星展從全球金融危機後的谷底,躍升至本地市值最高的挂牌公司,目前市值約756億元,已經超過了一些知名的跨國銀行。
在數碼化轉型的道路上,星展更可說是全球的領跑者,2016年獲得《歐洲貨幣》(Euromoney)頒發的“全球最佳數碼銀行”。
談到投資數十億元在科技和培訓領域,這名實戰經驗豐富的銀行家說:“要做出這個決定需要很大的勇氣。”
“我們都知道科技將塑造銀行業,但究竟是哪種科技?以何種形式呈現?這是兩個大問號。我們的科技對于顧客來說會不會走得太快?顧客會不接受我們的科技?”
星展四年前開始數碼化之旅,佘林發坦言到了去年才看到一些明顯的成果。
2016年,星展在印度推出digibank,讓用戶以指紋登錄,之後把這個模式推廣到印度尼西亞,幾百萬用戶開了星展戶頭。星展的手機付款應用軟件PayLah!如今也成爲最受國人歡迎的電子錢包之一。
數碼化也意味著,銀行可以把服務帶到世界任何一個角落,只要監管條例允許。
佘林發說,在科技高度發達的環境,物理界限越來越不重要,理論上說,亞馬遜可以在全球各地經營業務,銀行也可以這麽做。“我們可以選擇把業務帶到任何地方。”
不過,銀行面對的“障礙”是監管機構。他認爲,銀行的監管會逐漸演變,但估計需要一段時間。
背負儲蓄銀行使命
照顧普通新加坡人
星展有一個流行詞“顧客之旅”(customer journey),意思是無論做什麽,都要讓顧客擁有非常好的體驗度,讓他們希望再回來使用銀行服務。
在這背後,同樣需要從上到下心態和文化的改變。
佘林發指出,和許多銀行不同的是,星展背負儲蓄銀行(POSB)使命,是大衆的銀行(people’s bank),是普通新加坡人的銀行,幾乎每家每戶都是儲蓄銀行的客戶,“要確保他們的旅程是愉快的。”
儲蓄銀行已有140年的曆史,“這樣的感情樞紐難以複制”。
佘林發說:“我們不僅是爲私人銀行的客戶服務,我們必須要照顧普通新加坡人,因爲儲蓄銀行是星展的一部分。新加坡的納稅人,其實是我們最大的股東。”
華聯被大華收購 如嫁女兒般心疼
當年華聯銀行(OUB)賣給大華銀行(UOB),就好比是看著女兒出嫁的心情。
佘林發如此形容他銀行職業生涯上的這起裏程碑事件,他坦言那是一段痛苦的經曆。
訪問佘林發,便不得不問到轟動本地市場的這一場銀行並購爭奪戰。2001年6月,當時的發展集團(星展集團的前身)突然宣布要收購華聯銀行,被視爲一項敵意收購,最終大華銀行出手,“友善”地收購華聯。
根據當年的媒體報道,在批准收購的那場特別股東大會上,華聯銀行主席李喜盛在答複問題時突然語調哽咽,泣不成聲。坐在他身旁佘林發也熱淚直流,不少在場的人也受感動而掉淚。
17年後談起當時的情景,仍然可以感受到佘林發的不舍與遺憾。對于星展的未來,他思路清晰,侃侃而談。談到華聯的這段過去,他的語速慢了下來,思索後再小心翼翼地選用最恰當的詞彙來敘述自己的心情。
“我在華聯銀行,不僅度過了24年光陰,這更是我人生成熟階段的一大半時光,我滿懷熱情和幹勁十足地去打造和發展它。”
當時,佘林發對華聯銀行抱有雄心壯志,正在計劃並購吉寶達利銀行(Keppel TatLee Bank)。若是當時這項收購實現,合並後的規模相當于華僑銀行。
時過境遷,但佘林發至今仍保留許多代表華聯銀行美好回憶的紀念品。他在訪問快結束時,摘下手腕上的手表,與記者分享這背後的故事。這是1998年他在華聯銀行工作21年後,獲得的長期服務獎,表面的背後印著:“佘林發, 華聯銀行, 21年服務,1998年。”
打破美國人壟斷 28歲當上花旗國家主管
佘林發的第一份工作並不是在銀行,而是從事醫藥銷售,前後爲期一年半。他申請了一份獎學金,在新加坡國立大學就讀工商管理,畢業後回公司服務。
他說,這第一份工作是非常好的鍛煉機會。年僅21歲的佘林發負責管理一個團隊,團隊員工大多三四十歲。
不久後,他覺得工作缺乏挑戰,剛巧一名在花旗銀行工作的朋友問他是否有興趣加入,盡管薪水較低,但他還是決定加入。
加入花旗不久後,佘林發便先後去馬尼拉及紐約工作,並在28歲時成爲花旗在文萊的國家主管。
他回憶說,當時這可算是一樁大事,一般上花旗在不同地區的國家主管都是美國人。他坦言自己有些戰戰兢兢。“其他跨國銀行在文萊的國家主管都是50多歲。作爲國家主管,我要代表銀行,加入當地的銀行公會,與內閣部長和蘇丹打交道。”
在當時,銀行的國家主管權力很大,可以決定設立或關閉分行,總負責銀行在當地的所有事務。
佘林發說:“這是我成長最快的一段時期。”
兩年多後,由于女兒即將進小學,他希望回到新加坡生活,打定主意加入一家本地銀行,爲新加坡的銀行業做貢獻。當時,華聯銀行是唯一一家由專業團隊管理的本地銀行,華僑銀行、大華銀行和達利銀行仍然由家族掌控,因此他選擇了華聯銀行。
出任新科技主席 心從未離開銀行業
“其實,我從未真正離開過銀行業。”
在問及爲何于2001年離開銀行業時,佘林發如是回答。
佘林發在大華銀行收購了華聯銀行之後退休。
他解釋,當時華聯銀行的退休年齡是55歲。在華聯銀行舉行股東大會批准售出給大華銀行後,佘林發剛好55歲。他說,自己原本就已經打算退休。
當時,大華銀行邀請佘林發加入擔任副主席兼總裁,但他拒絕了。
退休後不久,佘林發受邀擔任新加坡科技(Singapore Technologies)主席兼總裁。“有朋友對我說,別鬧了,你是一名銀行家。”
不過家人鼓勵他去嘗試。“這是我做出最好的決定。”
新加坡科技的業務包括國防、造船廠、房地産等。他說:“這是許多銀行家鮮少能獲得的機會,加強了我的能力。即便在銀行業,你也需要對其他行業有深入的了解。”
他在新加坡科技度過了三年的寶貴時光,並于58歲退休,只擔任董事和顧問職務,包括淡馬錫咨詢顧問。
談及受邀擔任星展主席,佘林發表示當時感到意外。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決定,因爲星展的規模比華聯銀行大得多,他曾擔心自己會做得不好。但是他認爲,星展對新加坡的經濟非常重要,因此決定出自己的一份力幫助星展發展。
佘林發把星展的成功歸功于內部文化和心態的改變。
他說,如今的星展也讓自己想起當年的華聯銀行,具備同樣的熱忱、渴望變化,團隊關系密切如家庭。“我們擁有一個出色的團隊,(總裁)高博德非常能幹。”
佘林發簡曆
█ 1969年加入花旗銀行,其間擔任花旗文萊國家主管
█ 1978年加入華聯銀行
█ 2001年至2004年擔任新加坡科技主席兼總裁
█ 2009年加入星展集團董事會,2010年任主席
█ 2017年擔任新航主席
█ 其他董事會職務:新加坡保健服務和拉薩爾藝術學院主席;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亞洲流動控股(Asia Mobile Holdings)、富登金融控股(Fullerton Financial Holdings)和新科通訊(STT Communications)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