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礁結構裝置完成後,將爲姐妹島海洋生態園海域增添額外500平方公尺的珊瑚礁和海洋生物生長空間。每一台人工礁結構約10公尺高,完成後體積猶如一棟三層樓排屋。
姐妹島海洋生態園今年底前將裝置至少四台本地最大型的人工礁,爲珊瑚礁和魚類等海洋生物創造更廣闊的生長空間。
這項計劃由裕廊集團和國家公園局攜手打造,目的是加強維護本地海洋生態的多樣性。人工礁(artificial reef)結構裝置完成後,將爲姐妹島海洋生態園海域增添額外500平方公尺的珊瑚礁和海洋生物生長空間。
裕廊集團和國家公園局昨早召開記者會宣布這項試驗計劃。
向國家公園局建議這項生態保育項目的裕廊集團,計劃今年底前在姐妹島中較小的蘇巴達拉島(Pulau Subar Darat)的沿海海床,裝置至少四台巨型人工礁。
人工礁的設計仍在完善中,整體費用有待細節敲定後才能確定。每一台人工礁結構約10公尺高,以混凝土和鋼鐵制成。結構制作完成後,每一台的體積猶如一棟三層樓排屋。此外,每一台結構會裝置多個向外伸展的板塊,以增加供珊瑚礁及各種生物生長的空間。人工礁預制好後,才裝置海床。結構固定在海床的過程中不涉及打樁等重大工程,以減少對海洋生態的幹擾。
國家公園局國家生物多樣性中心處長(海岸與海洋)卡倫博士說,我國雖高度城市化,但潮汐間和海洋生態仍相當多元。然而同世界各地一樣,本地海洋生態正面對氣候變化等威脅,因此有必要積極展開保育工作。
過去20年,本地做過許多小型海洋生態保育和研究項目。卡倫說,國家公園局與裕廊集團的這項合作,不僅增添蘇巴達拉島一帶的珊瑚礁生長空間,也能讓研究員集合多年的研究經驗和成果,並利用這些巨型人工礁,複制一個較完整的珊瑚礁生長地帶,以便更深入了解珊瑚礁的生態及韌性。
裕廊集團是配合今年定爲我國的氣候行動年,決定從工程技術方面支持這項保育計劃。該集團工程與運營總署副署長強威詠說,選擇在蘇巴達拉島沿海海床裝置人工礁,也考慮到那裏是姐妹島海洋生態園受保護區,珊瑚礁和魚類能在較少幹擾下生長。
從事海洋生態保護和研究的新加坡國立大學熱帶海洋科學研究所科學家鄒樂明說,這項本地最大規模人工礁計劃,有助提升本地海域生態多元性。“身爲科學家,我對計劃感到振奮……計劃也反映我們在保護海洋生態方面,履行對後代的責任,以及堅持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決心。”
姐妹島海洋生態園在2014年成立。蘇巴達拉島規劃爲研究和教育場所,向來不開放給公衆參觀,但國家公園局考慮日後安排教育宣導活動,限量允許一些公衆參與有關的保育觀察工作。當局也會同本地海洋生物研究和保育興趣小組合作,一起推進人工礁生態研究。
裕廊集團和國家公園局的長遠目標是到2030年,讓姐妹島人工礁空間擴大至1000平方公尺。
從今天至6月3日,國家公園局配合國際生物多元日舉辦一系列活動,並會在6月2日和3日于淡濱尼地鐵站外舉辦生物多元節(Festival of Biodiversity)。詳情可浏覽網站:www.nparks.gov.sg/biodiversityweek,或www.nparks.gov.sg/festivalofbiod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