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立資本執行主席林華銘馳騁證券界超過40年,克服了許多危機和磨難,他最自豪的是能夠不斷創造機會,集團從不虧錢從不裁員。
帶領集團走在業界前端,把業務從新加坡擴展到17個國家,林華銘受訪時卻皺著眉說:眼前有三大困境找不到出路,晚上墊高枕頭睡不著。
早年在油化工廠當了三年工程師,林華銘接著在新加坡的一家交易所當研究經理三年,然後應邀和三個夥伴共同創立輝立證券。
1975年在菲立街(Phillip Street)起家,因此以“Phillip”命名。輝立證券過後改名爲輝立資本(PhillipCapital)。
作爲老行尊,林華銘(73歲)見證了證券和資本行業數十年的起落。
1985年,業務涉及海難救援、酒店與房地産等的新加坡泛電集團(Singapore Pan Electric Group,簡稱新泛電),因債務纏身,無法履行遠期合約(forward contact)而倒閉。證券行與小股東熱捧的股票一夜間變得一文不值,甚至迫使新馬股市休市三天。
這是當年證券界一大危機,林華銘很慶幸輝立在事發前已終止遠期合約買賣,逃過一劫。集團之後還經曆了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2003年沙斯疫情,以及2007年全球金融危機等。
林華銘接受《聯合早報》專訪時自豪地說:“無論是作爲一家新加坡公司或往全球發展的集團,輝立從1975年創立至今從未虧錢,這麽多年來我們也不裁員;裁員代表管理層失敗,無法爲員工創造機會。
“領導人最重要的角色是什麽?有人說是爲公司賺錢。我認爲,更重要的是創造機會給員工。辦到這一點意味著你已經賺錢,因爲沒能賺錢就不能創造機會。”
眼前三大嚴峻挑戰
林華銘一天只睡約六小時,但不是因爲得到辦公室上班,而是在想未來。
訪問過程中,這名智慧長者不時引經據典,也反問記者一些問題,腦子裏是不斷地在思考的。有趣的是,問及他的個人事情時,得到的回應最後總是會扯回輝立,例如他說興趣是如何讓集團變得更完美,愛好是確保自己身體強健以繼續執行使命。
40多年來經曆客觀因素打擊和同行崛起消失,林華銘認爲過去的都已經過去,接下來要面對的三大挑戰才更嚴峻。
首個挑戰是利潤持續遭榨壓。
林華銘說:“在能源、通訊和物流方面,世界正邁向零增量成本(margianl cost),也就是說制造第一個産品或服務,付出初始成本後,生産下一件産品或服務的成本是零,如采用太陽和風力等新式能源、互聯網、無人車和卡車。
“制造太陽能板需要初始成本,但之後使用它基本上是不用再花錢的。當競爭對手都拿出零增量成本,你的服務和産品能賣多少錢?增量利潤(marginal profit)遭侵蝕是無可避免的。”
第二個挑戰是科技的顛覆。
先進的通訊科技,尤其是雲端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區塊鏈(blockchain),在創造新工作之前會先破壞現有工作。200年前的工業革命、1996年互聯網誕生的先例已經證明。
“我們已邁向人工智能和區塊鏈,也朝向無紙化,希望能做到‘T+0’(交易後零個工作日結算)甚至是‘T-2’(如在了解客戶投資習性後預先提供貸款)。但是,如果蘋果、谷歌、騰訊或螞蟻金服大舉進軍金融服務業,現有的金融機構要如何應對?”
第三是轉向以平台爲中心。
林銘華舉例道,2013年《財富》500強全球市值最大的10家公司,八家來自傳統行業,兩家是以平台爲主的公司;2017年的十大當中,有八家是平台爲主的公司。
他說:“今日的競爭不再是産品打産品,而是平台或生態系統對打。輝立也要從公司爲主轉向平台爲主,但要改變員工的思維談何容易,也是克服挑戰的最大絆腳石。”
眼前集團和行業所面對的挑戰他看得很清楚,但坦言未有解決方案,所以晚上睡不著覺。他透露,今年4月領取第33屆“新加坡商業獎”(Singapore Business Awards)的“年度傑出商人獎”時,是帶著誠惶誠恐的心情。
轉換角色不言退 親自組接班團隊
在新加坡土生土長的林華銘,父親經營進出口和分銷輪胎生意。他排行老大,有五個弟弟和三個妹妹。
如今林華銘的四個孩子各有成就,還有六個孫子,很多人都問他爲何不退休?
林華銘抛出一句:“老兵不死,只是退下。”他說要工作一輩子,不過角色會轉換,像現在已放下新加坡業務,專注在全球業務。
兩年前,林華銘委任四名執行董事作爲繼承者,這四人加入公司已超過10年,年齡處在人生黃金時期的35歲至45歲。四人過後選擇林華銘的兒子加入,五人組成“A隊”。他認爲七人會更理想,然後由他們再建立一個“B隊”。
“A隊”目前主要經營新加坡業務,16個海外總部仍向林華銘彙報。
其實早在1980年左右,一起創辦輝立的三個夥伴相繼離開公司時,林華銘就把三個弟弟帶進公司,如今兩個兒子也在集團工作。
談到家族企業是否會有執行力度時,他說:“每家公司都有各自的問題,不論是不是家族企業,都得面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期待。我們這個家族企業不擁擠,因爲一直制造機會。我認爲,做生意的兩大原則是任人唯賢和一視同仁,不只是對家庭成員公平,對家庭成員以外的人也一樣。”
實踐創新點子 擁抱新科技
創新並非易事,但林華銘說點子很便宜。
“創新不是不斷發現新東西,而是忠于你的點子,相信它,然後想辦法實踐它。
“很多人有點子,點子是很便宜的。如何實踐點子才是最艱難的,因爲你會遇到許多阻礙。”
林華銘就靠著忠于自己的點子,在業界拿下多個“第一”。
1970年代,交易所最常見的畫面是隔空喊價,而每天要爲大量的買賣訂單兌賬並非易事,輝立資本創造了克服這方面問題的平台。
1996年,集團推出“輝立電子股市連機系統”(簡稱POEMS),讓投資者利用電腦買賣股票、查詢戶頭結存,以及獲取股市走勢等資料。美國兩家公司在同年較早時推出POEMS,輝立是全球第三家,應該也是歐亞首家。
如今所有證券商都提供這項服務,感覺上沒有什麽了不起,但當時在本地的確讓人眼前一亮,吸引了許多年輕投資者開設生平第一個證券交易戶頭。
去年輝立期貨推出“MetaTrader 5” 平台(簡稱MT5),它的智能交易程序(Expert Advisors)可協助客戶分析價格圖表及自動交易,是本地首家采納多元資産交易平台的經紀商。
林華銘向來主張“環抱科技”,他說:“如果目前的服務只能爭取到200名客戶,爲什麽不利用科技爭取到上千或甚至更多客戶?”
不賣也不上市
林華銘的人生和輝立是分不開的,不止一次有人提出收購集團,但他都婉拒了。
他解釋道:“輝立是做生意多過賺錢。公司是一群人選擇對彼此負責任,不只是資産和負債。所以我們決定不賣公司,而且通過壯大公司讓這份關系繼續成長。”
此外,林華銘認爲成熟市場的監管條例諸多,所以並沒有讓輝立挂牌上市的打算。
過去幾年,海外貢獻集團的盈利約60%,新加坡40%,集團的長遠目標是把海外貢獻提高到90%。
他說:“作爲新加坡人,我當然是以新加坡起家,但是這個市場太小,所以得放眼亞洲;未來這個世紀還是亞洲的。當然,我們也要繼續開發全球市場。”
1984年進軍香港成爲過江龍
早在1984年他就決定勇闖艱巨的香港市場。當時在新加坡的競爭者約有19家,在香港至少有400家經紀商。
從1400平方英尺的小辦公室起家,經過40年打拼,輝立在香港的辦事處如今超過5萬平方英尺,是當地領先業者之一。此外,集團也進駐芝加哥、倫敦和東京等主要金融中心。
回顧輝立40年來時路,第一個十年是學習和紮根,第二和第三個十年是往海外擴展,第四個十年是沖出區域和推出更多産品。
如今輝立業務涵蓋證券、共同基金、衍生産品、期貨、期權、外彙、差價合約、財務規劃、保險和銀行等,全球員工3500名,服務超過100萬名零售、高淨值人士、家族辦公室、企業和機構客戶,所管理或保管的資産超過300億美元(約403億新元),股東基金超過1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