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在追逐收益時,會在不知不覺中降低投資組合的信用素質,或延長組合的投資期限而暴露在風險當中。因此必須小心以免陷入高收益陷阱,不要被過高收益率所迷惑,尤其是當某項投資的收益率顯著高于其他投資産品。
在利率持續低迷之際,投資者往往會追逐較高收益産品。從投資散戶近期對好些固定收益産品的熱烈反應,不難看出市場對收益産品的喜好。
例如淡馬錫控股旗下基金管理公司Azalea推出的私募基金債券Astrea IV,便是最新的例子。作爲本地首個供散戶投資的挂牌私募基金債券,每年將派發4.35%的票息,它的認購率達7.4倍,共有2萬5660人申購。
較早前,星獅物流工業信托配售附加單位,投資者的反應也相當不錯。一共發行1億5210萬個單位,吸引到2億8749萬單位的超額申請,顯然是被信托的3.56%股息收益率所吸引。
當然還有儲蓄債券。6月1日發行的儲蓄債券認購總額達5億1059萬元,認購率超過2.5倍,是儲蓄債券發行以來,第四次超額認購。
據《聯合早報》統計,今年首六個月的儲蓄債券實際認購總額爲9億2360萬元,比去年同期大增108.7%,也比去年全年的7億9186萬元多出16.6%。
據估計,申購6月儲蓄債券的投資者超過1萬6000人;5月的申購人數估計有1萬5000人;而4月估計只有3000人。
儲蓄債券之所以大受歡迎,其中一個原因是它的短期利率迅速上揚,比市面上不少定期存款利率來得高。將在7月發行的儲蓄債券首年利率超過1.72%,相比之下,許多定存利率僅爲1.3%。
由于國人對儲蓄債券的需求不斷增加,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今年4月已經把每月的發行規模,從1億5000萬元增加至2億元。
種種迹象顯示,本地有越來越多投資者對那些能帶來固定收益的産品很感興趣。在人人追逐收益産品的大環境下,強調高固定收益的産品便應運而生。例如市場會出現一些結構比較獨特的另類投資,也有更多中小企業發行債券。
高收益産品影響人們判斷
投資者在追逐收益時,會在不知不覺中降低投資組合的信用素質,或延長組合的投資期限而暴露在風險當中。因此在追逐收益之余,要小心陷入高收益陷阱,千萬不要被過高的收益率所迷惑,尤其是當某項投資的收益率顯著高于其他投資産品。
回報越高風險越大,這句話是放諸四海皆准的。但是高收益産品的出現往往會影響人們的判斷,所以投資騙局才會像打不死的蟑螂一樣無法杜絕。
天底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當大環境只能給你2%的利率時,若有投資産品支付6%的利率,當中必然涉及風險。一些高收益工具的結構相對複雜,如果你不明白當中有什麽風險,或不認爲當中有任何風險,就應該回避而不是一頭栽進去。
但話說回來,收益率要高到多高,才應該警惕?其實也沒有一個標准。一般上垃圾債券的收益率會比投資級債券高大約150到300個基點,如果AAA投資評級債券的收益率僅3%,對收益率在6%以上的産品就要留神了。
不應只認品牌或收益率
回到吸引了許多投資散戶的Astrea IV債券,不知道有多少人在投資前做過功課,去研究債券的基礎資産——27家基金管理公司旗下36個私募基金,到底投資了哪些公司?這些公司的風險有多高?又或者只是沖著“淡馬錫”這個金字招牌,以及4.35%票息率而來?
先聲明,我並不質疑這只債券,我也是投資者。我只是要說,我們在做任何投資決定之前,不應該只認品牌或只留意收益率,而應該在有認識之後才投資。
凱發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凱發在2011年發行的優先股,以及在2016年發行的永久資本證券,票息率同樣都是6%。
它們在發行時,銀行儲蓄利率非常低,很多追逐收益的投資者毫不猶豫地買了。當時永久資本證券的發行規模還因此從3億元增至5億元,許多人都抱著同樣的心態:做水務的一定沒問題!投資者怎麽會料到當年那個海報女孩會面對眼前的這場危機。
執筆之際,利率環境又起變化。美國聯邦儲備局周三結束兩天政策會議後,宣布今年內第二次加息,並將今年預料加息總次數,從三次提高至四次。歐洲中央銀行也在周四表示,將在今年底暫停債券購買計劃。
這突顯全球持續10年的寬松貨幣政策正逐漸走向尾聲,低利率環境也會告一段落。當利率開始走高時,目前吸引人的3%、4%收益率就不再那麽有吸引力,這些固定收益産品的價值便會改變,信貸成本增加會讓投資環境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