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環境輻射監測網絡系統將于明年底全面投入服務。屆時,遍布全島各處的40個輻射探測站,將通過輻射感應器,更精准地監測本地環境中的輻射和放射性核素水平。
國家環境局將分兩階段完成網絡系統的設置工作,20個探測站將率先于今年底完工。探測站設立的地點包括海岸線和沿海水域。
環境局發言人指出,監測網絡系統可協助我國建立一個環境輻射的基准水平,同時借此擴大該局在放射性物質監控方面的範圍和能力。
對于可能出現的核輻射事故,所收集到的即時數據可支持有關當局更好地做出應對。這些監測設施本身不會對環境安全和公衆造成影響。
環境局早在2016年已邀請業者競標,負責建造、設置、運行和維修該監測系統。
新加坡工程師學會前會長張奇善受訪時指出,雖然我國目前並沒有計劃展開核能項目,但環境中的輻射物質來源不少,包括運載著放射性廢料的船只途徑新加坡的航運路線。
他說:“擁有我們自己的基線輻射監測功能,能協助我國探測海水中的放射性物質,或由世界其他地方發生核或放射性事故後所産生的風力。”
張奇善也解釋,根據不同功能需求,輻射感應工具的形狀和尺寸可能會有不同。“例如,爲了檢測空氣中的放射性顆粒,感應器不需要很大,可裝在燈柱上。如果放射性顆粒預計會在水中找到,感應器可裝在排水管中。”
自日本在2011年發生福島核事故後,有些本區域國家建核電廠的計劃喊停,有些因民間壓力而延後;菲律賓去年決定啓用一座建成40年但一直未用的核電廠;中國則擬在10年內建超過60座核電廠。
我國政府目前雖沒有計劃展開核能項目,但核泄漏事故如今已是世界各國共同面對的威脅,在本地設立專門的環境輻射監測網絡是必要舉措,核能安全的相關研究近期也已展開。
據本報之前獨家報道,政府全新成立的新加坡核研究與安全所, 已于去年8月開始研究工作。這將強化我國對核安全的認識,以確保本區域若發生放射事故,我國有能力保障國人的安全。
張奇善因此認爲,設立環境輻射監測網絡系統也突顯了我國在改善區域核安全、穩定和保障方面,扮演了積極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