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點燈
兩名克服厭食症的女生,爲支持飲食失調症患者更順利地走向康複,去年8月創立社會企業TAILOR(ED),
平均每月爲患者量身定制一次至兩次的美術工作坊,爲他們疏導情緒,同時與康複者交流,從中找到堅持對抗病症的勇氣。
對想掙脫厭食症或其他飲食失調病症的人來說,康複之路並非平鋪直順,即使健康好轉,心靈痊愈可能還需經過一段迂回曲折的過程。
兩名克服厭食症的女生,爲支持飲食失調症患者更順利地走向康複,去年8月創立了社會企業TAILOR(ED),平均每月爲患者量身定制一至兩次的美術工作坊,爲他們疏導情緒,同時與康複者交流,從中找到堅持對抗病症的勇氣。
部分活動邀請公衆和康複者一起互動,透過共創美術作品,增進對飲食失調症等精神疾病的了解。
許恺婧和周凱靈是新加坡國立大學學生,兩人年齡相差一年,曾就讀同一所直通車學校,直到上大學。經朋友介紹,她們才發現彼此是學姐學妹,並都曾陷入厭食症的泥沼。
許恺婧(20歲)在中四至高二時患厭食症。起初,體重正常的她之所以想減重,只是單純地想變得更健康、漂亮。
“很多女同學愛談減肥、如何吃得健康,我也漸漸受影響。後來到了高一,學習步伐加快和周遭的各種改變,讓我難以適應。嚴格地節制飲食,頻密地上健身房跑步,成爲一種抗壓方式,讓我仿佛找回自以爲失去的掌控能力。”
但有時一天只吃少量面包和蘋果,加上拼命運動,讓她精疲力竭,更難專注于學業,結果變得更焦慮,形成惡性循環。
“諷刺的是,我在節制飲食,但時時刻刻總想著食物,例如下一餐吃什麽、不該吃什麽或該吃多少。我與家人朋友的關系也産生巨大轉變,幾乎很少和他們用餐,爲的是要避免被問爲何不吃東西。”
兩年時間走出病症陰霾
許恺婧在高一的年中考試幾乎每科不及格,導致情緒低落,使厭食症加劇。最嚴重時,她的體重指數只有15,屬嚴重過輕,但因不願承認患病,也不希望他人對自己有異樣眼光,她抗拒求助。直到有一回,她爬樓梯到五樓課室時,差點就暈倒,讓她終于受不了,決定向父母坦誠,開始尋求心理輔導。
經過短期的輔導,許恺婧決定靠自己的力量克服病症。然而,康複過程相當曲折。她記得,在嘗試康複的初期,她首次到快餐店爲自己點一份炸雞爲正餐,卻焦慮得雙手顫抖、心跳加速,直冒冷汗。那次以後,她決定循序漸進,但也有幾次複發,體重稍微恢複後又下降。
許恺婧說:“我的體重雖在半年至一年內逐漸恢複,卻花了約兩年時間才讓心理上感到正常,這主要靠家人朋友的開導和支持。”
中二時患厭食症的周凱靈(21歲),雖在患病半年內意識到不妥,決定求助,但也因幾次複發進出醫院,前後約一年半健康才恢複正常。
周凱靈自年幼就面對情緒失調和抑郁等問題。那時,她父母關系不和也讓她受困擾。起初,她對外表不滿意,希望減肥,開始時只是少吃一點,慢慢演變成每餐計算卡路裏,有時甚至淩晨4點多起來做運動。
“當時是不知不覺,越陷越深。比如,我發現自己的體重跌到全班最輕,甚至有一種成就感。如今,我意識到這些行爲只是心理應對策略。就好像生活中的諸多難題令你無能爲力,但如果能做好一樣事,就是控制自己的飲食,仿佛一切都會好起來。這也就是爲什麽飲食失調症那麽可怕,那麽難痊愈。”
她們希望 TAILOR(ED)能提供一個平台,讓飲食失調患者和康複者聚集一起,互相勉勵和支持。
許恺婧指出,努力要克服飲食失調症的人,也不是每次都想咨詢專家。“有時,他們只希望有一個過來人,以朋友的身份,聆聽和理解自己的心聲。看到戰勝飲食失調症的成功例子,也能啓發患者堅持走出陰霾,追逐夢想,實現自己的潛力。”
“約法三章”避談敏感課題 讓患者自在交心
TAILOR(ED)舉辦面向飲食失調患者的美術工作坊時,會同所有參與者達成共識,避免提及體重、樣貌等可能令患者感到敏感的課題。
目前,參加TAILOR(ED)活動的有六名飲食失調患者。該組織有10名康複者擔任義工,負責引導患者透過水彩畫、寫作等活動,抒發內心感受和掙紮。每次進行活動前,所有參與者“約法三章”,避談外貌、體重,或任何有關減重的具體行爲,爲的是營造一個“安全空間”,令患者安心與他人交流。
周凱靈說,患飲食失調的人,就算外表看起來正常,心理上還可能處于困擾狀態。一般人認爲無傷大雅的問候,或關于體重和樣貌的形容詞,即使不含惡意,患者聽起來卻很刺耳,一直在腦海裏揮之不去。“如果有人說,你看起來健康多了,一個還未走出飲食失調陰霾的人,立即會以爲自己胖了。雖然這很不符合邏輯,但患者其實無法控制自己思緒。”
爲減少給患者帶來壓力,TAILOR(ED)的義工會把焦點放在患者的精神層面或行爲所展現的康複進展,例如,重返學校上課,或重拾過去嗜好。
希望改變對患者既定印象
周凱靈指出,這類活動有助患者走出封閉的內心世界。“一般社交活動總離不開吃,飲食失調症患者爲避開這些場合,容易陷入孤僻。希望患者通過我們的活動,能認識曾面對類似掙紮的人,知道自己並不孤單。”
TAILOR(ED)也希望改變一般人改變對飲食失調患者,以及其他精神疾病患者的誤解。許恺婧說:“我們過去的經曆都是人生篇章的一部分。希望人們不要給精神病患者貼上標簽,而是設法去了解每個人的真實特質。”
TAILOR(ED)的合作夥伴包括推動心理健康的銀絲帶組織(Silver Ribbon),以及心理衛生學院屬下的社區心理健康測評團隊(CHAT),在有需要的情況下,可爲活動參與者進行適當的轉介,包括免費的心理健康檢查。TAILOR(ED)辦活動的場地獲The Red Box贊助。由于是開辦初期,TAILOR(ED)目前只對飲食失調患者收取象征性費用,一般公衆則收取10元至20元。
接下來,TAILOR(ED)有意舉辦針對抑郁症或焦慮症患者的活動,形式和目前類似,即招募經曆過同樣心理疾病的義工,同患者一起進行活動,主題可根據不同喜好而定。
許恺婧說,她們也在嘗試和企業接洽,希望爲不同公司的員工量身定制活動,包括凝聚團隊精神、促進“自我保健”(self-care)的項目,如果企業對提升精神疾病意識感興趣,她們也樂意爲活動注入這方面的信息。
想了解 TAILOR(ED)的活動,可上網www.facebook.com/ridetheseams/,或電郵至[email protected]。
小啓
你身邊有不平凡的好人好事嗎?如果希望《聯合早報》采訪報道,請提供更多資料給我們,電郵是:[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