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玮婷 報道
新加坡野生動物保育集團決定保留本地最後一只北極熊伊努卡(Inuka)的骨骼遺骸,作爲教育用途。
伊努卡1990年12月26日在新加坡動物園出生,但身體狀況自今年初每況愈下,即使接受了強化治療,情況仍未顯著改善。野生動物保育集團最終基于人道考量,于今年4月25日忍痛讓它安樂死。
伊努卡過世時已達27歲高齡,若以人類年齡計算,伊努卡已是70多歲的“老伯伯”,超過人工飼養北極熊25年的平均壽命。
野生動物保育集團答複《聯合早報》詢問時說,團隊爲伊努卡進行解剖的結果,與獸醫在伊努卡生前所做出的預後判斷相符合。伊努卡患有年齡疾病,包括關節炎等,病況不可逆轉。它的四肢也不理想,導致步態僵硬,熊掌出現潰瘍,進而引發腳趾之間嚴重發炎。
集團表示,他們將保留伊努卡的骨骼遺骸,作爲教育用途。
對于上述決定,野生動物保育集團沒有進一步解釋,但據悉,骨骼遺骸保留過程耗時幾個月,未來會否展出仍是個未知數。
資料顯示,伊努卡的母親喜娃(Sheba)在2012年11月15日接受安樂死後,遺體被制成標本,並于隔年在動物園禮堂展出。
野生動物保育集團早前透露,將在下來幾個月,重新設計和改建伊努卡的住處和展區,打造嶄新的海獅展區。
針對保留動物骨骼遺骸如何對研究或公衆教育有所貢獻,李光前自然曆史博物館受詢時,以他們保留的一只遭“路殺”(roadkill)的豹貓爲例說明。
博物館指出,如果物種是被視爲絕種的一群,動物的出現則意味著它們仍在一個地點生存,其位置也能透露出它們對棲息地的偏好,甚至讓人們意識到該地點可能得受保護。
爲動物進行解剖後,將有助掌握一些資料,包括它的性別、年齡、生殖狀況,以及死前吃過的食物等。從動物身上取得的組織樣本,則可透露它的基因聯系,如它屬于哪個品種,以及該品種是否被准確識別等。
博物館也提到,在動物死去後將它們制成標本,可說是能夠觀察到它們的另一個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