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曆來重視友情,有許多歌頌友情的故事流傳至今,有高山流水遇知音的鍾子期和俞伯牙,有爲對方犧牲生命的羊角哀和左伯桃,還有友情深厚無私奉獻的管夷吾和叔牙。這些人的事迹,體現了朋友之間的彼此信任和深厚感情,展示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被後人所津津樂道。除了以上三個故事之外,還有無數的關于古人重視友情的故事,但是論知名度和流傳度是比不上以上三個故事的。但是,我們仔細品讀以上三個故事,是否會發現一些奇怪的地方呢?
鍾子期和俞伯牙的故事中,伯牙善于演奏,鍾子期善于欣賞,子期能聽出伯牙琴聲中表達的境界,使得伯牙感到被欣賞,而在子期去世後,伯牙悲憤摔琴,終生不再演奏,表達了他對失去子期的難過心情。
羊角哀和左伯桃的故事中,左伯桃爲了讓羊角哀在風雪中活命,甯可凍死,也要將衣服讓給羊角哀,而當羊角哀受到楚王器重後,在夢中聽說左伯桃被荊轲所欺,立即自刎去陰間幫助左伯桃,可謂感天動地
可是在管鮑之交的故事中,我們只是一遍遍了解到叔牙是怎麽幫助管夷吾的,將買賣分紅格外多分給管夷吾,爲管夷吾臨陣脫逃開脫,爲死刑的管夷吾求情,甚至將高官厚祿讓給管夷吾自己屈居人下,至于管夷吾,只是留下了一句"生我者父母,知道我的人是鮑叔牙"僅此而已。
那麽,比起前兩組朋友的友情,這份友情真的對等嗎?管夷吾爲叔牙做過什麽呢?筆者認爲,管夷吾爲兩者的友情所做的事情,其實一點不比叔牙少,只是曆史記載中對于管夷吾的記載更多是在他執政方面,下面就讓我們走進史料,尋找其中的蛛絲馬迹。
管夷吾勸叔牙輔助公子小白
管夷吾和叔牙的故事中,有很多成語出自此處,除了管鮑之交外,還有一個成語是各爲其主,講的是這對好朋友分別輔佐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的事情。齊襄公即位後,荒淫無道,隨意誅殺,人人自危。公子糾由管夷吾、召忽二人輔佐逃往魯國;公子小白則由叔牙輔佐逃往莒國。
後來齊國內亂,公子糾和公子小白都想爭得齊國國君之位,即刻啓程回國,但是公子小白在路上被管夷吾一箭射中,但是幸運的是公子小白的銅衣鈎擋住了這一箭,公子小白于是詐死,趁機趕回齊國奪取國君之位,是爲齊桓公,而公子糾被公子小白率齊國大軍擊敗。此戰之後,叔牙因爲輔佐齊桓公有功,而榮登高位,管夷吾則成爲敗軍之臣被魯國囚禁。
從管夷吾之後成爲齊國相國後的一系列表現來看,管夷吾是很有政治能力的,也是很有政治頭腦的,那麽他爲什麽在公子糾失敗後成爲落魄的階下囚呢?其實,管夷吾早早就考慮到了這一步,無論二位公子誰勝出,他都會立于不敗之地。因爲叔牙之所以選擇輔佐公子小白,正是管夷吾提出的。據《管子·匡君大匡》中记载:
"齊僖公生公子諸兒、公子糾、公子小白。使鮑叔傅小白,…… 鮑叔許諾。乃出奉令,邀傅小白。鮑叔謂管仲曰:'何行?'管仲曰:'爲人臣者,不盡力于君則不親信,不親信則言不聽,言不聽則社稷不定。大事君者無二心。'鮑叔許諾。"
由此可以看出,管夷吾已經看出公子糾並沒有絕對的勝算,不管他那一箭射中與否,都不足以保證公子糾一定能上位,而公子小白呢,從他回到齊國後一呼百應的表現來看,也證明他不是池中物,或者管夷吾更看好公子小白,但是他卻將公子小白留給了叔牙。
雖然管夷吾早年因爲生活窘迫或多或少占了叔牙的便宜,但是並不是因爲他是小人,而是他爲了實現自己的大志向而不得已爲之,叔牙也是早早看出了這一點,才一而再再而三的縱容管夷吾。管夷吾對叔牙的回報,就是無比的信任,他將自己的從政理想同時寄托在二人的身上,因爲他知道,憑借他們的友誼,不管哪一方勝出,另一方都會用生命保全二人,假設當時取得國君之位的是公子糾,他也一樣會將失敗的叔牙救出來並委以重任。雖然這種說法只是猜測,但並不是無憑無據,因爲管夷吾從任國相後,到臨終前,也時刻關心著叔牙。
管夷吾和叔牙共同治國多年
當齊桓公成功上位後,叔牙曉之以情動之以理懇求齊桓公原諒管夷吾並且將管夷吾從魯國的監獄中救回,並且希望齊桓公任管夷吾爲相。齊桓公聽了都快氣樂了,他說:管夷吾他拿箭射我,想取我性命,我都想剝他的皮吃他的肉了,但看在老師的面子上我才饒了他的死罪,又怎麽能任用他爲相呢?
但是叔牙仍然堅持推舉管夷吾,據《史記·齐太公世家》中记载:
"臣幸得從君,君竟以立,君之尊,臣無以增君。君將治齊,即高傒與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國,國重,不可失也。"
在叔牙的堅持下,齊桓公終于同意了,他和管夷吾面談後,越發覺得管夷吾是奇才,于是放心的把齊國的國事交給管夷吾打理,管夷吾也不負衆望,使得齊國的國力達到空前強大的高度。而叔牙,在管夷吾任國相後,心甘情願地退居人後,做了大谏。和管夷吾一起治理齊國。
在舉薦管夷吾這件事上,叔牙的做法堪稱偉大,但是管夷吾,他之後的所作所爲也可圈可點。衆所周知,春秋戰國時期的人及其重視名節,管夷吾輔佐公子糾失敗,可謂屈辱;而後被下獄,也是屈辱。在他成爲國相之後,縱使他治國有方,征戰告捷,也只會積累之後的名聲。若想洗刷之前的屈辱,只有一個辦法,就是殺掉當時使他敗北的叔牙。這個方法合情合理,後世也不乏這種狡兔死走狗烹的先例。
但是管夷吾和叔牙共同治理齊國多年,管夷吾作爲政治家,大興改革,富國強兵,使得齊國成爲霸主,而叔牙的特點是知人善用,他考察官吏當中表現好的人,委派晏子考察非官吏和種田者當中表現好的人,委派高子考察工匠和商人當中表現好的人,委派國子管理訟獄,隰朋管理東方各國的事務,賓胥無管理西方各國的事務,弗鄭管理住宅。二人配合相得益彰。
可以看出,管夷吾縱使身居高位,也沒有傷害叔牙從而洗刷自己屈辱的想法,也說明了管夷吾及其重視自己和叔牙的友情。不僅自己愛惜叔牙,他還想方設法阻止其他的人傷害叔牙,這一點從他臨終前就可以看出端倪。
管夷吾阻止叔牙任齊國國相
齊桓公四十一年,管夷吾將死,齊桓公想要將相國位傳給叔牙,于是去征求管夷吾的意見,據《莊子·杂篇·徐无鬼》中记载:
"管仲有病,桓公問之曰:'仲父之病病矣,可不諱雲,至于大病, 則寡人惡乎屬國而可?'管仲曰:'公誰欲與?'公曰:'叔牙。'曰:'不可。其爲人潔廉,善士也;其于不己若者不比之;又一聞 人之過,終身不忘。使之治國,上且鈎乎君,下且逆乎民。其得罪于君也將弗久矣'。 "
千萬不要以爲管夷吾不讓叔牙爲相是嫉妒或者私心作怪,恰恰相反,管夷吾是用盡最後一絲力氣去保護叔牙。齊桓公這個人吧,不是一個有能力的人,但是他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聽話,年輕的時候他聽出叔牙的話,挖掘了管夷吾,中年的時候聽從管夷吾的話,成就了霸業,但是晚年聽信小人的話,導致晚景淒涼。管夷吾知道叔牙的性格正直,善于挖掘人才,但是在政治場上容易得罪小人,被人陷害,于是他阻止叔牙出任國相,這也保護了叔牙不會被小人所傷,而齊桓公念及叔牙的功績也不會傷害他。
如果不了解這段內情,很多人都認爲管夷吾是一個不念舊情的人,覺得他對不起叔牙,比如司馬遷也在《史記》中說"天下人不多管夷吾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意思是說天下人不稱贊管夷吾之賢,反而稱贊叔牙能知人。說明了管夷吾對得起叔牙的識人之能,從而也讓叔牙天下聞名。而且因爲叔牙沒有擔任國相,從而沒有得罪小人,在他死後,他的子孫世世代代在齊國享有俸祿,得到封地的有十幾代,多數是著名的大夫。
而且管夷吾臨死前,讓齊桓公遠離易牙、開方、豎刁三人,就是因爲他認爲這三個人是小人,有可能損害到叔牙。但是齊桓公這次卻沒有聽從管夷吾的話,繼續寵愛這三人,導致叔牙郁郁而終。不過不可否認,管夷吾在臨時之前,其實也是極其重視兩人的友情,希望在自己死後繼續保護叔牙。
結語
管鮑之交這個故事,是前人們總結歸納出來的,意在讓後人們學會交友,重視友情,但是這個故事並不只是叔牙資助管夷吾,舉薦管夷吾這麽簡單,管夷吾對于叔牙的回饋也不只是一句"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叔牙也"這麽簡單,他也用自己的一切能力,在生前和身後都努力保全和照顧著叔牙。
叔牙是一個好人,管夷吾是一個能人,在管夷吾勢弱時,叔牙不計回報的幫助他,原因就是他把管夷吾當成朋友,希望他能達成自己的政治抱負,哪怕損害自身利益也在所不辭。而當管夷吾如願以償登上春秋爭霸的舞台,建功立業,創造輝煌,此時的他早已淩駕于叔牙之上,但是他也沒有因此而忘本,仍然和年輕時候一樣視叔牙爲摯友。二者相輔相成,鑄就佳話,缺一不可。
參考文獻:
1《管子》
2《史記》
3《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