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10年來,因爲公事,我常在中國大陸跑動,目睹中國大小城市的蛻變:高樓大廈林立、高速公路和高鐵四通八達、中國擁有最長的高速及最快的高鐵、發展速度跳躍式前進,尤其是互聯網運用的普及化和多元化,甚至比許多國家更先進。
因爲長時期接觸中國人,發現到他們的學習和拼搏精神更是世界之最,這也是中國崛起的一個重要元素。
去年,中共召開十九大,習近平定下要在30年內振興民族和民生,走向富強之路的願景和目標,勢在必行。再加上一帶一路的帶動下,中國未來二三十年內對世界的經濟影響不可漠視,尤其是亞洲,更是近水樓台。
這令我想起新加坡建國之初,爲了民生和經濟發展,政府引進了很多歐美跨國企業來建廠和設立區域總部,以提供就業機會給新加坡人。基于此,擅長英文英語的英校生自然吃香,而華校生則落得英雄無用武之地,因此,上世紀80年代,把華校轉型爲英校的政策似乎是爲了經濟和民生在所難免。
未來,當中國富強,對亞洲及東南亞的影響巨大時,那些擅長華文華語者也應該是風水輪流轉,變得吃香了。
我們的問題是,自從80年代的教育轉型,今天新加坡的年輕人可說是清一色英校生,精通雙語文化者是少之又少的“極品”,而舊時代受華文教育者的年齡大部分都在50歲以上。40歲以下者都是英校生,他們的下一代更是英校生,我開始爲新加坡的下一代人擔心,如果他們對華文華語沒興趣也不擅長,以後若要跟中國人做生意或打工,是不是不吃香呢?
這是我們這一代人應該爲下一兩代人思考的一個未雨綢缪之經濟與民生課題。
(作者爲全美世界集團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