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倫敦的大英博物館彙集世界文明古國埃及、希臘、羅馬和東方藝術的頂級文物;這裏觸目可見全人類文明的藝術精華,但是,這些館藏珍品的來源不言而喻。如果大英博物館每年把展出藏品更換一遍,也需要一百多年才能全部展完。
館內收藏中國珍貴文物有兩萬余件,除了著名的《女史箴圖》,1.3萬余卷敦煌藏經,遼代易縣三彩羅漢等,還有很多被國人應該知道並了解的精彩中國文物。
中國文物學會曾提供一組數據,表明中國近現代流出海外的文物高達1000萬余件,分布世界多達47個國家200多家博物館。我希望每一個走出國門的中國人,都能找時間來看看他們,隔著圍欄,或玻璃,輕聲問候一句“你在他鄉還好嗎?”
來自中國河南安陽殷墟的商·晚期 青銅鸮卣:
館內資料顯示;“1934年,Eumorfopoulos以低于市場很多的價格賣給V&A博物館,但V&A博物館並不願意爲這批來自中國河南安陽的古舊銅器做單獨陳列擺放、于1936年轉交給大英博物館。”
George Eumorfopoulos簡介:歐洲著名的東方藝術品收藏家。 Eumorfopoulos出生于利物浦,他最初的興趣愛好以收藏歐洲瓷器爲主,後轉至中國早期藝術品收藏,包括瓷器、青銅器和玉器,以及雕塑和繪畫。Eumorfopoulos曾把自己收藏的中國藝術品放在他位于切爾西的房子,作爲私人博物館向公衆展出,當時引起不小的轟動。
1934年,George Eumorfopoulos以低于市場價格把藏品出售或捐贈給博物館。大英博物館有來自Eumorfopoulos的2000余件中國文物舊藏。
同時,George Eumorfopoulos也是倫敦東方陶瓷學會的創始人和第一任會長。
乾隆禦制詩文《題汝窯盤子》,來自George Eumorfopoulos在1936年捐贈:
外底刻有乾隆乙卯年(1795年)禦制詩文《題汝窯盤子》“西清三代富尊彜,越器晨星修內司,至理原非奇異事,銅堅瓷脆率應知。乾隆乙卯禦題”。後钤印“德充符”。
歐洲和日本幫助清政府修建鐵路,很多古遺址被意外發現,出土的古物迅速得到歐洲各國的強烈關注,中國5000年的輝煌文明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西方學者開始對中國古代文明有興趣,並把考古重心轉移到中國。同時在西方考古學的影響下,中國建立起自己的考古學體系。
上個世紀初,歐洲藝術品收藏家主觀大多傾向于印度和日本,但以Eumorfopoulos爲首的一些收藏家,對以宗教爲主題的印度藝術興趣並不大,Eumorfopoulos曾坦言,他感興趣的是生活美學,而日本美學藝術又受中國影響,所以他把重心放在中國古代藝術品收藏。
來自圓明園的舊物“商晚期 青銅雙羊尊”:
大英博物館青銅雙羊尊在1860年火燒圓明園後被掠奪,曾于2015年在日本根津美術館展覽過,日本根津美術館之所以聞名世界,也是因爲擁有一批來自安陽殷墟侯家莊商王陵區的青銅重器。(附圖:本文作者2019年在日本學習考察期間,于日本根津美術館所拍的另一件商代雙羊尊)
國內每每提及敦煌,都會唏噓感慨萬千“敦煌者,我國學術之傷心史也”:大英博物館藏:敦煌莫高窟第17窟:絲綢繪制的“普賢菩薩像”(公元751-850):
大英博物館有一對世界聞名遐迩的瓷器:“大維德元青花龍紋盤口象耳瓶”
這對來自中國的元青花大瓶,也是大英博物館鎮館之寶,曾被BBC評選爲100件代表世界曆史的標志。 大維德青花瓶元代至正十一年(1351年),一改此前元代無青花的觀念。它也是世界唯一以姓氏(SirPercivalDavid)命名的中國瓷器。
大英博物館的北宋汝窯:
北宋時期的審美,向整個世界展示著中國人毋庸置疑的高級藝術品味。圖中這幾件汝窯有四件是達維德在1927年天津購得。
大英博物館的南宋官窯:
中國的文藝複興在兩宋,尚古複禮,包括對古物藝術品的研究。這時期開始出現仿古器物,如“琮式瓶”。而上圖的“南宋官窯琮式瓶”目前世界只有三件,一件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一件在英國,還有一件曾在揚州文物店收藏,近幾年被拍賣了。
明代 山西三彩琉璃高浮雕穿花龍紋脊飾:
大英博物館的明代龍紋脊飾幾乎是所有來到大英博物館的各國參觀者的合影拍照聖地,因爲沒有人會拒絕這來自中國大明朝的絢爛耀眼的美。
館內資料含蓄的解釋道:“20件明代三彩龍紋琉璃(公元1465-1600年)來自中國山西省寺廟建築屋脊上的裝飾。在20世紀初,中國最後一個皇朝覆滅的混亂期間,琉璃從原址被移走,來到英國,並最終作爲壁板受到了保護”
明宣德;“景泰藍雲龍紋蓋罐”
↗️BBC《中國皇帝的榮耀》曾重點介紹過這件來自中國明朝,宣德時期的“景泰藍雲龍紋蓋罐”
館內人員與我聊起這件景泰藍(又名掐絲琺琅)大罐時,稱贊其有著令人著迷的工藝。掐絲琺琅自元代傳入中原後深得明朝皇家喜愛,中國皇帝出資建坊和頻繁的光顧,令工藝技術高速發展。
罐口沿處有“大明宣德年制”和“禦用監造”兩處款識,由內府太監在明朝禦用官府造辦處爲宣德皇帝督造定制。遺憾的是其本應陳列在中國故宮彰顯其高貴的出身,現在卻形單影只流落他鄉…
大英博物館極其展出的中國戰漢時期的 “銅鎏金銀 鑲嵌玉,琉璃帶鈎”
【銅鎏金銀工藝】目前以陝西曆博的西漢竹節熏爐爲代表作,工藝難度極大,非王器不可用,存世罕見;我查閱大量海內外包括文博資料,卻均未提及此帶鈎的鎏金銀工藝。 琉璃因制作難度大且易破碎失去,所以自古以來琉璃就是顯貴王侯的專用品,參考王者勾踐、夫差配劍均鑲琉璃的規格等級,此帶鈎使用者應爲王侯。
大英博物館的中國古代玉器:
大英博物館收藏的中國玉器體系非常齊全,從新石器時代到明清宮廷,各時期玉器應有盡有。
國寶流失,令人心痛,不忘曆史,砥砺前行。
本文作者趙夢言簡介:中國知名古代藝術品收藏家;擅長戰國琉璃珠,中國曆代青銅鏡,明清佛造像的收藏和學術研究。今日頭條簽約學者;青雲計劃獲獎者;中國文物學會青銅器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同時對當代生活有著獨立品位審視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