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出售和拆樓熱潮危及我國多座具標志意義的後獨立時期建築,文化遺産保護人士撰寫報告書並計劃本周提呈當局,希望能爲地契未滿就面臨拆除的大樓“續命”。
新加坡傳統文化學會(Singapore Heritage Society)日前在網上發布一份題爲《英年不應早逝——爲新加坡現代派地標注入新生》(Too Young to Die: Giving New Lease of Life to Singapore’s Modernist Icons)的報告書,指珍珠苑(Pearl Bank Apartments)、珍珠坊、黃金坊等建築正面臨被拆除或集體出售的命運,可能導致我國遺失可貴的文化遺産。
報告指,這些建築不但是我國建國初期市區翻新計劃的成功代表,這些完全由本地建築師設計的前瞻性和創新建築也曾在國際上獲得贊譽,如今卻因債務融資困難和建築維修等因素被迫走上集體出售的道路。
珍珠苑今年2月由凱德集團(CapitaLand)透過私下協議,以保留價7億2800萬元收購。
黃金坊已獲得超過80%業主同意集體出售,珍珠坊則已成立集體出售委員會。
傳統文化學會會長蔡愛琳博士受訪時說,集體出售不意味拆除,甚至還可能是拯救建築物的方法,但關鍵在于讓發展商也有動力投入資金保存和修複建築物,而不是尋求拆除的最快途徑。
報告提出一些建議,讓當局激勵業主和發展商保留具文物價值的建築,包括提高獲保留後可增加的總建築樓面(GFA)比例、靈活變更土地用途,及把保留計劃所需取得的業主支持率從100%降到80%。
蔡愛琳說:“珍珠苑的保留計劃獲得超過90%業主的支持,市區重建局也說過這棟建築值得保留。保留建築的計劃也在商業上可行。萬事俱備,但最後卻因爲技術問題而喊停。”
報告中提及的建築都是後獨立時期的現代派分層地契。
蔡愛琳說,目前爲止這類建築還沒有正式獲得保留資格,其中一大因素是因爲國家在此之前還沒遇到需探討如何保留這類建築的情況。
“這些建築目前才剛進入人們會把它們視爲文化遺産的階段,在這之前它們都是現代建築。但我們已走過SG50,這些建築也代表我們建國歲月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