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永大公會本月初在三邑樓內開設了一間展示上世紀60年代客家藥行特色的“示範中藥店”。會長曾憲民受訪時說,這是在三邑樓設立的第一個展廳,未來會不斷推出新展覽,以有效利用空間。
豐永大公會耗資約1500萬元興建的“三邑樓”將設立文化中心,展示百年來南下新加坡的客家人經營的傳統行業,讓本地年輕一代更了解客家文化。
“三邑樓”在2015年正式揭幕,位于荷蘭連路(Holland Link)33號,是本地唯一仿照客家土樓而建的圓樓。
爲了加深公衆對于客家文化的認識,豐永大公會從2015年起構想文化中心的展覽內容,並于本月初在三邑樓內開設了一家展示上世紀60年代客家藥行特色的“示範中藥店”。
豐永大公會會長曾憲民(62歲)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這是在三邑樓設立的第一個展廳,希望通過保留並重現客家傳統行業,向公衆展示客家人近百年來在新加坡的生活變遷。
他說,早期許多客家人在新馬一帶的老本行就是經營藥材店,另外也有人經營眼鏡行、當鋪、打鐵鋪、鞋店等。
展廳內陳列刻有“大安堂”的木刻牌匾、規整的藥櫃、藥閣,種種藥房用具如研槽、刨床、石臼、銅舂、藥剪及戥秤等都擺放整齊,各有講究。
這些器具均由大安堂藥行創始人何英豪的女兒何澍明(55歲)捐贈,她受訪時表示,大安堂藥行創立于1968年,坐落于阿裕尼上段的裕盛路,懸壺問診將近50載。
藥行一直由她雇人打理,直到去年她想退休結業,藥行的家具、工具也需要有新去處。
她表示十分樂意捐給公會作展示用途,讓大安堂的牌匾和家具能完整保留下來,讓下一代人從中了解客家藥行的曆史。
目前,文化中心的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曾憲民透露,將來會不斷推出新展覽,有效利用空間。他說:“文化中心的建設將提供一個交流平台,有利于開展更多活動,積極地聯系和凝聚三邑鄉親的感情。”
公會副會長何謙誠(66歲)受訪時表示,豐永大三縣的會館幾年來已形成緊密的凝聚力,接下來也會精誠合作,共同爲文化中心的建設努力。
公會總務黃淼權(70歲)受訪表示,公會還在商討接下來的展覽內容,希望能通過文化中心建立與下一代的文化紐帶,維護客家傳統文化。
目前三邑樓除了“示範中藥店”,也預留了三間展廳,其中兩間同樣會以客家文化的展覽爲主,最後一間則會以“建國”爲主題,展示融合馬來族、印度族和歐亞裔的本地風土民情。
三邑樓分上下兩層,每層的占地面積達2萬2000平方尺。一樓空間寬敞,公會將在此展出客家人的傳統捕魚和農耕用具,例如打谷機等,並利用廣場的空間作文化展出和活動用途。
計劃開辦中藥專業技能培訓課程
二樓除了安置之前所述四間展廳,豐永大公會和中藥公會也正在磋商,計劃利用多余空間開辦中藥專業的技能培訓課程。
中藥公會副主席梁普照博士(81歲)認爲,開辦培訓課程會讓許多中藥店獲益,不僅可提供配藥、煮藥等實用的技能訓練,也能通過公會整合資源,降低會員接受培訓的費用。
中藥公會永遠會務顧問呂玩標(77歲)表示,中藥材店不容易引進專業人才,培訓課程可提供臨床訓練,有助于加強現有員工的技能。
公會另一名副主席曾傑盛(75歲)說,許多中藥材店提高營業水准時都面對瓶頸,既需要加強後堂的制作工藝,也需要學習前台的銷售策略,專業的培訓課程將能讓藥店與時俱進。
豐永大公會、中藥公會及人民協會昨天合作聯辦“中藥保健學習之旅”,吸引逾200名公衆莅臨豐永大公會的三邑樓,參觀客家中藥店的設備器具,學習諸多中藥材知識。
中藥公會也現場示範,讓公衆親身學習拍膽經、包香囊,以及一些傳統制藥工序如藥材的切、磨、包、煮。
中藥公會查賬兼生力軍團長黃金標(55歲)是活動總策劃。他受訪時感謝豐永大公會和人協的支持:“這是‘中藥之旅’系列活動第一次在三邑樓展開,希望借此機會提高年輕人對中藥文化的興趣。”
他指出,公會目前有360名會員,其中有90%是中藥店業主。隨著科技進步,一些中藥店已開始使用切片機代替傳統切藥程序,但他認爲,保留並傳承過去的技術和傳統仍很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