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後諾基亞時代”的芬蘭,一部分人才選擇投入醫療科技行業,利用現代科技應對老齡化社會帶來的一系列難題。
從預防疾病到遠程門診服務,芬蘭的起步公司讓醫療移動化,使得芬蘭搖身成爲“手機上的醫療王國”。
《聯合早報》記者日前接受芬蘭外交部邀請,前往當地了解移動醫療科技的蓬勃發展,近距離了解芬蘭人如何利用它改善健康和生産力。
芬蘭人口和新加坡一樣約550萬,但面積比新加坡大470倍,是歐洲第八大國家,因此不少芬蘭公司選擇研發遠程監控和居家護理系統,協助年長者原地養老。
芬蘭目前超過60歲的年長者占總人口約27%,而隨著戰後嬰兒潮一代逐漸步入退休年齡,年長者人數預計將快速攀升。
如同新加坡,芬蘭也面臨醫療人員如護士短缺的問題。
旗下會員是大小醫療科技公司的醫療科技芬蘭(Healthtech Finland)首席執行官薩拉(Saara)指出,居家護理護士最難聘請,因爲工作辛苦,薪資不高,約3000歐元(約4800新元)。
她說:“芬蘭土地面積大,年長者不住在同一個地點,要從A點到B點,交通上可能花費一定時間。我們相信科技有助年長者和醫生溝通,家人也能知道年長者在家中的情況。”
醫療科技因此是芬蘭醫療的重點項目,在過去20年來,每年取得5%至10%穩健增長。
三原因促成芬蘭醫療科技發展
三大原因促成芬蘭的醫療科技的發展:穩固且廣泛的通訊科技基礎、政府對醫療科技的大量投資,以及人民對新醫療科技接受度高。
芬蘭擁有穩定的通訊基礎,讓推廣工作變得更簡單。芬蘭高速網絡幾乎覆蓋全國,無論是在建築、電梯甚至在森林裏,都能使用網絡。資料顯示,去年12月芬蘭人均移動數據使用量達20GB,比前年每月平均11GB大幅度增加。
此外,芬蘭政府大力支持國民積極投入醫療科技。薩拉指出,芬蘭的大學實行全民免費教育,並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著重發展生物科學科目,而這些課程都是當地大學強項之一,再加上芬蘭是科技導向的國家,或多或少成爲芬蘭人從事醫療科技的原因。
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芬蘭每100萬人當中,有7482人從事研究與發展工作,比起美國的3979人多出近一倍。
薩拉說:“芬蘭的優勢在于國家小,政府、大學和企業之間的合作比較直接……起步公司也能獲得芬蘭國家商務促進局的資助。”據悉,這些資助金額可高達70%。
另外,芬蘭人非常支持醫療科技研究,接受度也高。醫療科技的發展,與大量數據脫離不了關系。
調查顯示,95%的芬蘭人願意捐獻身體的樣本,讓研究員進行相關研發。當地政府也不時更新相關法令如生物銀行法令和隱私法令,確保病人隱私不被侵犯。
芬蘭商務促進局(醫療與健康)顧問山普(Sampo)受訪時說:“芬蘭是以信任爲基礎的國家,再加上芬蘭至今沒傳出相關醜聞和貪汙問題,因此芬蘭人普遍信任政府。”
個案
芬蘭阿嫲:遠程虛擬護理服務到位又便宜
芬蘭政府積極使用醫療科技,如由市政府經營的赫爾辛基服務中心,從2013年起就爲患病的居民,提供遠程虛擬護理服務。
赫爾辛基居民約有65萬人,當中約10萬人年滿或超過75歲,約有1萬5000名年長者需要定期醫療服務,但由于他們並非集中住在一起,散居各處加劇了醫療人員提供居家護理的難度。
虛擬家訪只需5歐元
軟件公司Video Visit針對需要,提供了遠程護理服務。赫爾辛基服務中心的員工每月進行約2萬2000個虛擬探訪,讓醫護人員專注照顧情況更嚴重的病患。
該公司首席營運總監邁克(Michael)指出:“遠程護理比傳統護理服務更便宜,一次家訪可能收費45歐元,但虛擬家訪只需約5歐元。”
現年73歲的瑪哈(Marja)是其中一名受惠者。由于兒子在美國工作,丈夫去世後,她獨居家中,去年因病入院,出院後接受遠程護理服務,由工作人員每天早上通過視頻聯系她,針對10項事物例如可有吃藥、身體是否不舒服等了解她的狀況。
瑪哈說:“我覺得這項服務很好。我曾聽鄰居說,因爲家人一星期只探訪獨居年長者一次,以致老人家心髒病發作時沒及時發現,最後不幸去世。這項服務能讓我的家人安心,我也有談話的對象。”
運用遠程醫療科技 醫生沒病人也不會閑著
發燒感冒,病人可在家中用手機或上網求診;因中風喪失行動或語言能力時,病人只需一台手機和虛擬實境眼鏡,便可在家中接受初步治療。
芬蘭兩家起步公司研發遠程醫療科技,讓人們通過科技隨時求醫。
醫療通訊軟件公司Ninchat讓患者通過文字、圖片或視頻與醫生聯系。軟件至今已有200名芬蘭醫生使用,超過15萬名病人受惠。
病人在登錄和連接上系統後,即可聯系醫生,無須排隊即可求醫。公司創辦人之一的威樂(Ville)說,醫生也能在病人取消門診預約時,趁著空當替在線病人看診。
威樂說,現代人講究即時性,軟件恰好填補這一項醫療空缺。對國土面積大的芬蘭來說,在小村子裏行醫的醫生也可通過軟件,爲更多病人看診。“每名醫生的看診人數可增加一兩倍。”
新加坡醫療科技潛能大
和芬蘭不同,新加坡國土小,全島有20家綜合診療所和約1600家家庭診所,國人可輕易在鄰裏獲得基本的護理。
雖然如此,威樂認爲,新加坡仍具推出軟件的潛能。“有時候,病人對身體出現的某種症狀感到焦慮時,會想要更快看到醫生。軟件有助病人更快獲得治療。”
本地多家療養院和日間護理經常以遊戲方式促進治療,例如旺年護理之家就從丹麥引進智能踏板遊戲“Moto Tiles”——護理人員設置遊戲難度,地上的踏板會先後亮起,參與者踩上亮起的踏板,鍛煉靈活度和平衡感。
遠在芬蘭的Peili Vision推出虛擬實境遊戲,讓職能治療師通過應用選擇不同場景,並擺上沙發和桌子等物品,病人只需把裝有應用的手機安置在虛擬實境眼鏡並戴上它,即可玩遊戲,通過眼力辨識物品。
Peili Vision研發的虛擬實境遊戲,病人無須活動手腳。公司創辦人之一的朱納(Joonas)說,他們希望通過遊戲鼓勵病人踏出第一步,提高他們接受治療的意願,因爲病人中風後可能失去信心,不願接受治療。
他說,芬蘭職能治療師短缺,虛擬實境遊戲能提高治療師的生産力,讓他們照顧更有需要的病患,同時節省往返病人住家的時間。目前,這款遊戲已推廣至丹麥和波蘭等國家。
芬蘭公司來新開拓商機
由于本國人口少,許多芬蘭起步公司紛紛走出國門,把産品推廣至世界各國。
醫療科技芬蘭的數據顯示,芬蘭去年出口的醫療科技産品總值達22億歐元(約35億新元),比前年上升5.3%,最大出口市場是美國。
隨著亞洲市場崛起,一些芬蘭起步公司也放眼東方,新加坡的優越地理位置和多元種族特色,促使一些芬蘭公司把本地設爲亞洲起點。
連氏基金三年前推出“健得力”計劃,使用的HUR氣動健身器便是芬蘭産品。HUR執行副總裁琳娜(Lena)認爲,新加坡是通往亞洲市場的一扇窗口,芬蘭可通過新加坡向馬來西亞、泰國、中國大陸和台灣等潛在合作夥伴進行展示。
本地醫療科技起步公司超過240家
經濟發展局生物醫藥科學司長何穎思答複《聯合早報》詢問時指出,本地在醫療科技方面有超過240家起步公司,進行如激光成像科技和非侵入式癌症身體檢查等。
她說,由于新加坡有強大的研究基礎和各種創新發展項目,成功吸引醫療科技公司到本地設立研發團隊,“這些公司紛紛把本地設爲區域總部,研發針對亞洲社會需求的醫療科技産品,以便把産品推廣到其他區域。”
Nightingale今年底來新設實驗室
芬蘭公司Nightingale將于今年底在新加坡啓奧城(Biopolis)開設實驗室,以更好掌握亞洲群體的生物標記。
Nightingale采用核磁共振技術,研發人工智能軟件進行血液分析,希望從中獲取生物標記、了解發病過程,以更好地預防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Nightingale總裁兼創始人蒂姆(Teemu)指出,這項技術能讓研究員通過一次抽血,檢查分析超過220個生物標記,而不僅是例常檢查中的五個生物標記。
蒂姆指出,歐美群體的體質與亞洲人有很大差異,因此現有慢性病的治療方法可能不適用于所有人。他指出:“選擇在新加坡設立實驗室,是因爲這裏的社會由華族、馬來族和印度族等族群組成,我們可更好地掌握各族群身體的差異。”
Nightingale也打算與新加坡國立大學、新加坡眼科研究院等醫療機構合作研究,並在未來五年,每年爲本地實驗室投入100萬元。
他說:“疾病帶來的人體變化因人而異,掌握更多生物標記,就能了解不同病人身體的差異,也就能對疾病有進一步了解。”
輕便器材可測骨質密度
另一芬蘭公司Bone Index研發了測量骨質密度的輕便醫療器材,讓公衆可在診所內診斷是否患有骨質疏松症,無須特地去醫院使用雙能X線吸收測定術(DXA)的大型醫療器材進行檢查。
數據顯示,新加坡每年有800人至900人因骨質疏松症造成髋部骨折。Bone Index執行副總裁嘉安(Janne)說,骨密度是骨質疏松症的測量標准,專科診所一次檢查費約120至160歐元(約190新元至255新元),公司研發的測量器材不僅小巧,也能即時通過軟件獲取骨密度的資料,每次費用最低甚至僅10歐元(約16新元)。
嘉安指出,該器材已在新加坡取得安全使用認證,但還未推出市場,公司目前正尋求亞洲夥伴,以展開針對亞洲骨質疏松症的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