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地球海洋中的鹽水全部淡化,會怎麽樣呢?首先需要討論的一個問題是,爲什麽海水總是鹹的?
其實,海水並不總是鹹的,大約在38億年前的地球冰期,所有的水都凝固成了冰,並且不含鹽,海洋裏全是淡水。但後來怎麽變成了鹹水?每當下雨的時候,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都會溶解到落下的雨水中,這就使得雨偏酸性,雨滴落下侵蝕岩石,流向附近的溪水和河流,並且攜帶鹽和礦物質,然後河流彙入海洋。除此之外,還有從火山口以及海底火山發出的鹽和礦物質。
這一系列過程,在過去的38億年中,反複出現,因此海洋累積了很多的鹽,到今天,海洋裏的鹽實在是太多了。如果把海洋裏的鹽,均勻鋪在地球表面,那麽將堆疊到大約40層樓高。
地球上97%的水是鹹水。我們這樣假設是有原因的,如果海洋中的水不含鹽,世界將會怎麽樣呢?淡水海洋聽起來像是天賜之物,到2025年,世界上1/3的地區將會面臨長期的淡水短缺。每隔20年,全世界的需水量就會翻倍,所以也許淡水海洋聽起來好像很不錯?
其實不是這樣的,沒有鹽的海洋會對海洋生物造成破壞性的影響,將極大的影響地球上的氣候和溫度,使人類掙紮生存,甚至無法生存,海洋裏有大約228450個生物種,還有另外的200萬個物種尚未發現。如果海洋裏都是淡水,那麽我們就永遠發現不了那些新的物種了。鹹水魚類和其他海洋生物,其進化得以攝取鹽水,吸收水分並且排出多余的鹽分。
並不是所有的海洋生物吸收水分排出鹽分的方式都一樣,但是能夠排出多余的鹽分,這對于生存在海洋中來說至關重要。有些種類,比如鲑魚,就已經同時適應了淡水和鹹水。但在大多數情況下,鹹水物種無法生存于淡水環境中,其中也包括水下藻類。地球上一半的光合作用是由水下藻類完成的,光合作用在供氧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綠色植物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轉化爲氧氣,供我們呼吸。因此如果沒有藻類的話,不僅空氣中氧氣含量減少了,大氣中還會出現更多的二氧化碳。
溫室效應的加劇,會使得地球上的很多地方不宜居,赤道附近將會積聚很多熱量,因爲不再有洋流循環,來調節氣候,洋流有助于推動赤道地區的溫水向北流動,以及來自北方的冷海水向赤道流動以降溫。在赤道附近,溫暖的海水能夠攜帶更多的鹽分,因此暖海水會趨于下沉,在其上方是冷海水。在遙遠的北方,水凍結成海冰,當水結冰的時候,含鹽量就會下降,這會使得較冷的海水向北聚集,沉入海面以下,爲北上的溫暖的海水騰出空間。
沒有鹽分的話,這個流程就無法進行,地球的兩極會凍結,而赤道地區的極端天氣將加劇,飓風會更加的頻繁,更加致命。在那時,我們的天氣和氣候,將和現在完全不同,在那種極端天氣下,我們能幸存多久呢?根本就沒多久,要麽凍死、熱死,要麽死于自然災害和饑餓,光合作用顯著減少,氣候極端炎熱或寒冷,天氣條件將無法支持很多農作物的生存,食物鏈將崩潰,很多物種將滅絕,包括人類,因爲我們賴以生存的食用作物將會消失,所以當我們說海洋鹽鹹化很重要的時候,不要想著拿走其中的任何鹽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