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投資者協會會長傑樂透露,截至今年6月底的上個財政年度,協會協助股東和債券持有人舉行了26場對話,共有將近3800名投資者出席。協會希望通過股東與公司對話,讓股東提出本身疑慮並了解公司實際情況後,再作明智決定。
反對“踹門、拍桌、舉牌示威喊口號”式的西方行動主義,新加坡證券投資者協會(SIAS)倡導“協商比訴訟更有效”的股東行動主義(shareholder activism)。
新加坡證券投資者協會即將于明年邁入第20年。
協會創辦人,也是會長的大衛·傑樂(David Gerald)透露,截至今年6月底的上個財政年度,協會協助股東和債券持有人舉行了26場對話,共有將近3800名投資者出席。
參與對話的有近年飽受油價下挫而經營陷入困境的石油與天然氣公司毅之安(Ezion)。其他領域的公司包括勝達科技(Datapulse)、凱發集團(Hyflux)、泛聯集團(Pan-United)、雅族網絡(YuuZoo Networks)和易商紅木信托(ESR-REIT)。
傑樂說:“不論股東是傾向支持重組、私有化或收購與合並,我們希望協助股東與公司對話,讓股東有機會提出他們的疑慮,了解公司的實際情況,再作出一個明智的決定。”
除了與投資者面對面對話,傑樂認爲,公司也可以透過問與答,或借由報章、網絡等途徑發表文章或看法,“可以使用的管道很多。”
同樣重要的是,股東有責任提出尖銳的好問題,而不只是靠言語恫嚇管理層,傑樂說:“批評也應該是有建設性的。”
倡議協商式行動主義獲海外監管單位肯定
股東在常年股東大會上的提問亦是如此。爲此,協會細讀了大約500家公司的年報,比去年350家多,並針對每一家公司的治理、策略和表現,建議股東可問的三個問題。
之前,傑樂曾表示希望通過集體訴訟(class action),在法庭上爲不滿的股東討回公道。如今他卻認爲,集體訴訟可能會塑造新的文化,傳遞錯誤信息。
傑樂以中國航油(China Aviation Oil)爲例。屬于中國國營企業的中國航油,因高風險的石油衍生品交易蒙受巨額虧損,2004年的虧損更高達5億5000萬美元。
傑樂接到股東希望控告集團董事會的訴求,“我的回應是:‘這麽做只會徒勞無功。’”協會反而與中國政府官員接觸,安排企業重組,最終成功讓集團起死回生,轉虧爲盈。
傑樂相信,協會鼓勵采取“合作,而非爭論”的策略,是協會能加入新加坡交易所上市咨詢委員會以及公司治理理事會的原因。
公司治理理事會今年檢討了《公司治理守則》(Code of Corporate Governance),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根據理事會提出的建議,修訂了守則。
協會同時與“存錢有方,理財有道”(MoneySENSE)一起推行全國財務教育計劃。
協會也獲得外國監管單位青睐。泰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 Thailand)要求協會協助推廣公司治理和投資者權益。
今年9月19日,協會與泰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以及泰國證券交易所,一同在曼谷舉辦了第一屆公司治理研討會。
協會希望未來將“協商比訴訟更有效”的股東行動主義,推行到更多其他海外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