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道上昂首闊步,高爾夫球場上揮杆自如,阿吉星舉手投足間,仿佛又乍現1956年墨爾本奧運鈎球場上,那個意氣風發的少年。
高齡90歲的阿吉星(Ajit Singh Gill)是本地最老的奧林匹克人,也是我國奧運選手中唯一的錫克人。
從英殖民時代、獨立建國初期,到今天的國際大都會,新加坡半世紀的變遷與阿吉星的個人命運緊密交織。
1928年出生于吉隆坡冼都(Sentul)的阿吉星是家中長子,他有一個姐姐和八個弟妹。
爲了維持生計,阿吉星從小跟隨父親在鐵路維修廠當學徒,常有機會免費乘搭火車來往新馬,因此對新加坡並不陌生。
阿吉星憶述:“當時新加坡還是馬來亞的一部分,高樓大廈不多,最高的建築要屬國泰大廈。我每次擡頭看,都覺得頭巾快掉下來了!”
孩子教育爲主要考量 選擇在新加坡紮根
上世紀50年代,英殖民政府強制7歲以下的孩童一定要學英文,每三個月就有大約300名年輕男女從馬來西亞過來新加坡教書,阿吉星就是其中一人。
阿吉星指出,要成爲合格教師,必須先在新加坡師資訓練學院(Singapore Teachers’ Training College)接受三年的半日制培訓。
“雖然教師是個備受敬重的職業,但薪資待遇並不高。受訓教師起薪每月190元,扣除寄回老家的100元,我每月的生活費才區區90元,只好省吃儉用。”
阿吉星的妻子蘇吉(86歲)也是教師,同樣來自吉隆坡,不過當時政府規定夫妻不能在同一所學校教書,因此阿吉星被派到女皇鎮中學擔任訓育主任和英文老師,妻子則被派到三巴旺小學教英文、數學和科學。
阿吉星打趣說,自己是個不苟言笑的訓育主任,體罰學生從不手軟。
“以前的學生紀律不算差,對老師都畢恭畢敬,可是偶爾遇到頑皮搗蛋的學生,我一定‘藤條伺候’。以前的父母不但沒有投訴,還會感謝我幫他們管教孩子。”
34年的教學生涯,桃李滿天下,不過阿吉星最念念不忘的,還是在夜校教書的那段日子。
阿吉星說:“新加坡獨立前夕,政府鼓勵國人掌握好英文,開辦了‘成人基本教育課程’。報讀夜校的學生都是半工半讀的成年人,多數因爲家境的關系,年紀小小就辍學,提早步入社會工作,所以他們非常珍惜每一個學習的機會。他們很有沖勁,求知欲旺盛,上課從不遲到,我從他們身上也學到了很多。”
1965年新加坡獨立建國,阿吉星夫婦也面臨人生中最重要的抉擇——該回去吉隆坡定居,還是紮根新加坡成爲公民。
阿吉星說:“我和妻子討論後決定留下,孩子的教育是主要考量。當時孩子們開始上學了,跟左鄰右舍也成了好友,如果回去吉隆坡,一切都要重新開始,孩子可能無法適應。我們也希望孩子能在新加坡掌握好一技之長,安居樂業。”
阿吉星夫婦育有五個孩子,其中三個雖已在國外落地生根,但每次回國時,總會回到教師園的老家探望父母和重拾童年趣事。
坐落在楊厝港路附近的教師園(Teacher’s Estate),是聯合建築發展商與新加坡教師聯合會在1968年合作開發的住宅區,把275間私人住宅優先出售給教師。教師聯合會爲了塑造教師飽讀詩書的專業形象,決定把教師園的街道以著名大文豪命名,李白道(Li Po Avenue)和杜甫道(Tu Fu Avenue)“應運而生”。
時過境遷,許多教師在辭職或退休後搬走了,阿吉星卻始終舍不得離開,一住就是半個世紀。
在這個詩意盎然的老區,時間似乎流淌得特別緩慢。
傳奇一生撰寫成書 孫子送作90歲壽禮
阿吉星夫婦育有三子兩女,年齡介于53歲至60歲,膝下還有10個孫子。
五個孩子都事業有成,老大是勵志演說家、老二在美國芝加哥擔任公司總裁、老三在紐約當律師、老四在香港教書,老幺則是專科醫生。
去年的某一天,阿吉星的孫子呂克(27歲)與他促膝長談時,決定把他具傳奇性的一生撰寫成書 “The Heart Of An Olympian”,當作送給爺爺的90歲壽禮。
呂克是個健身教練,他做出的職業決定也是受到爺爺的啓發。
他說:“我從小就愛聽爺爺講故事,那個年代對我來說是那麽遙遠卻又新奇。每當爺爺回憶起當年的事迹,眼角總會泛起淚光。我想幫他把這些珍貴的回憶化爲永恒,讓我的後代繼續傳承下去。”
從甘榜男孩到奧運選手
教書之余,阿吉星唯一的消遣就是運動。
上世紀50年代,年輕的阿吉星每逢周末都爭取機會,參與新加坡印度人協會和新加坡卡爾薩協會舉辦的鈎球比賽。很快地,他的亮眼表現獲得國家隊選拔委員會的青睐,經過幾輪選拔後終于脫穎而出,獲選加入國家隊。
收到墨爾本奧運邀請函時,阿吉星受寵若驚,因爲他是隊裏唯一的錫克人。
阿吉星笑說:“我的額頭和掌心直冒汗,重複讀了一遍又一遍,簡直不敢相信當年那個無師自通的甘榜男孩,這輩子竟然有機會參與如此大型的國際賽事!”
經費不足險些無法參賽
然而,阿吉星的奧運之路並非一帆風順。
除了勤加練球,阿吉星和隊友們還要絞盡腦汁籌集出國經費,從機票到住宿,都得自行承擔所有費用。
“18名球員一共需要3萬元,在當時來說可是一筆大數目。直到出發的前幾天,能不能參賽還是個未知數。後來我們在政府大廈前大草場(Padang)舉辦了嘉年華市集,好不容易才籌到錢,大家都捏了一把冷汗。”
回憶起奧運開幕式的盛況,阿吉星仍難掩興奮,慈祥的面孔上綻放出童稚的笑容。
“步入墨爾本板球場時,全場10萬人掌聲如雷,感覺像在做夢。那年馬來西亞也有參賽,但我們是以英殖民地身份出征。輸贏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這個彈丸小國終于受到國際認可。最後,我們在13支隊伍中名列第八,馬來西亞隊則排名第九。我們打敗了美國和阿根廷,輸給了衛冕冠軍印度,雖敗猶榮。”
1956年那個畢生難忘的夏天,只留下一本本的泛黃剪報和黑白相簿。
當年一起並肩作戰的鈎球隊友,如今也已一個個離世。
談到接下來的人生目標,阿吉星握緊拳頭,堅定地說:“我要活到100歲。只要體力還行,我想繼續打球,繼續保持活躍。希望大家也跟我一樣,健健康康,長命百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