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只是貧富差距拉大的一個方面而已,外彙流入的資金要流向全社會是需要一段是時間的,在這期間如果外彙流入持續增速,那貧富差距就是不斷擴大的,但除了外貿以外,還有其他加大貧富差距的因素。貧富差距加劇導致房價“飛速”上漲。原因很簡單,從我前面提到的那個模型來看,首先投資房産的是有錢的一群人,這群人的投資性買房等同于減少房産供應;另一方面,即使對于剛需人群來說,收入差距越大也越容易拉升房價。
對于房地産商來說,減少房産供應也是提高利潤的最好辦法,這和一般商品銷售裏擴大銷量增加收入的情況剛好相反。對于一般的生産性企業來說,擴大生産能降低成本,而對于房地産商來說,或者對于項目制的企業來說,由于管理精力有限,你可以同時開一個樓盤,兩個樓盤,三個樓盤,但不能同時開100個樓盤,另一方面,項目管理不比流水線,項目制的東西,規模越大,管理成本上升越快。
其次,房價上漲導致政府賣地的價格上漲,各種其他費用也會上漲,再加上各種抵押貸款的問題,這導致開發商不可能選擇降價來薄利多銷,一般降價銷售的,都是由于現金流緊張,而不是爲了增加利潤。
有些人說二三線城市的房産不是在降價麽?但另一方面,二三線城市的開發商不是在破産麽?如果你是一個房地産老板,你是會選擇去二三線城市的郊區獲得更便宜的地來搞薄利多銷呢,還是去大城市中心拿地賣更高的價格呢?或者拿不到大城市的好地,幹脆金盆洗手不幹了?
剛需人群的購買力越來越弱,直接表現的後果就是二三線城市的房産全部垮了,只有大城市的房産還在漲,看起來就像是大城市抽光了二三線城市的血一樣。如果這種情況繼續下去,投資資金爲了規避風險,會越來越向城市的核心位置聚集,也就是說大城市外圍的的房價也開始跌,而公司集中,交通良好(比如地鐵口)的房價繼續上漲。
再往後會怎麽樣?從政府能采取的方式來看,要麽大水漫灌,只要鈔票印得多(並且能均勻地流入社會),那就能普遍穩住房價,但漲不動,因爲這些錢只能穩住銀行的壞賬,沒法提高普通人的購買力,相反,可能會導致日常生活成本的上升,到時候從日常生活開支來看,各位恐怕在體驗通脹,而不是通縮。
另一種可能是政府不灌水,或者有節制地灌水。這種情況下,只要放寬房貸的條件,剛需裏最有錢的那部分人還是負擔得起按揭房的,那最好的地段的房價依然會漲,只是漲得比較慢,但哪怕是大城市裏稍微外圍一點位置,恐怕房價都會跌。畢竟在城市裏剛需買房的,說到底還不是因爲需要在城市裏上班,如果經濟大環境不好,連企業和公司都在垮,或者削減工資,那這些所謂的剛需人群又何必留在大城市?反過來,這幾年多印鈔票累積在金融領域裏的資金,最終還是會流向社會方方面面,擡高了物價後,如果工資不漲,一般的打工仔們還不是只有黯然離開;如果工資漲了,這種經濟環境下,又有幾個公司能承擔得起?
最後說說深圳。深圳的房價漲得快,要看看最近兩年發生了什麽事。首先是國家鼓勵各種創新創業,鼓勵各種高新技術企業;其次是去年股市漲的那麽火,那麽多上市企業“制造”好題材,都是新創建的公司或者有新概念的公司;第三,深圳搞個前海區,都是邀請服務型企業和金融企業入駐;深圳現在的金融業比廣州都還發達,所謂的北上廣,早就該改名叫北上深了。
房價越漲,到後來越容易漲,或者說漲得越快。在我之前做的模型裏,假設的情況是房地産供應量不變,由于投資性購房增加,導致對剛需人群的供應量減少,房價才上漲。而房地産商主動減少供應量(包括一些房地産商破産或者轉行,也是同樣起到減少供應量的效果),這和投資購房增加,導致剛需人群的住房供應量減少,效果是一樣的。
而這個模型裏也表現出了另一個現象,那就是房價越漲越快,原因很簡單,因爲人群的收入是正態分布的,高收入人群的人數少,而且收入差距大。當房價幾千塊一平米的時候,大部分人都買得起房,可能一個城市的住房銷量有十幾萬套,那減少一兩萬套供應量,造成的房價提升有限。但當房價幾萬塊一平米的時候,實際上只有很少的人買得起房, 房屋供應量已經只有幾萬套了,你減少一兩萬套房,那房價能飛上天。
但反過來看呢,如果在房價飛上天的時候,你增加一兩萬套供應呢?那瞬間房價就崩盤了,你信不信?而且隨著房價下跌,市場失去信心,房價會越跌越厲害。這就跟股市5000多點的時候跌下來的情況一模一樣。
到底房價在多少的時候,房子供應量該是多少,這是說不清楚的,但絕大部分房地産公司的市場評估是不准確的。經濟領域的變量太多,整個房地産行業其實是不清楚到底該怎麽調整供應量以保證房價上漲,就算知道了,大家也不會遵守,因爲市場活動中的個體不是絕對理性的。任何時候都有可能有某些房地産商把房子修得太多,導致房價下跌,只不過以前房子成交量大,所以偶爾出現供應量超標的時候,都可以通過捂盤來減少對房價的影響,然後在隨後一段時間內減少供應量來消化這些過剩的房産。而破産的房地産商名下的房産則可能幾年都不會流入市場,這種情況下,房地産商破産非但沒有向市場提供廉價的房子,短期內反
就比如說現在,實際上很多地方的房地産已經過剩,很多房地産老板已經破産了,但他們修建的房子並沒有立刻流入市場,原因很簡單,因爲每棟房子都有相對應的負債,比如銀行貸款。房地産商破産後,銀行並不會馬上清算資産,對于很多銀行領導來說,甯可挂筆壞賬在那兒,也不願意處置抵押物,因爲銀行處置抵押物,是要通過法院拍賣的,而法院拍賣裏面的門道很多,有時候甚至只能處置出一折的價格,對于銀行領導來說,這算國有資産流失,所以都不願意背這個黑鍋,壞賬一挂挂幾年都有可能。而且就算走拍賣流程,往往也要一兩年時間。
但隨著經濟下滑,銀行的不良資産越背越多,終究是要處置的。就算沒有銀行這回事,房地産商也有栽了之後被人接盤的。
而現在是什麽行情?二三線房價下跌,成交量下滑,小房地産商紛紛破産,而北上深的房價還在漲,這就是我說的減少供應量推高房價啊。而到房價極高的時候,買得起房的人自然也極少,這時候稍微有點兒供應量增加,房價瞬間就得崩。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我有一大筆錢,等某個城市房價非常高的時候,找個在接近核心地段的地方,先用部分資金低價接手一個資金鏈崩斷房地産商的爛尾樓(這種爛尾樓在成都已經有了),獲得價格比較低,然後我降價出售,瞬間就會引起這個城市的房價崩盤,各大開發商資不抵債,銀行爲避險紛紛抽貸,開發商更是死無葬生之地,然後我就可以拿著資金到處撿廉價資産了。感覺是不是和那些國際大鳄搞金融危機如出一撤?
至于那些少數極其高收入的剛需的人群更沒指望,整體經濟下滑的時候,哪來的極高收入的剛需人群?其他地方都不景氣,你北上深的公司是做哪個地方的生意來維持自己員工的高收入的?總不至于就在北上深那一畝三分地上打滾吧?至于所謂的那些有錢人,人家是老板,有錢有時間爲啥不去郊區住別墅?房價比城中心低,環境還更健康,人家上班又不打卡。
就算有少數高收入打工仔買得起那麽高價格的房子,只要供應量超過這些極少數人群的“剛需”,瞬間就能把房價砸崩盤,至于那些投資性買房的,在房價下跌的時候,只會推波助瀾,看看股市就明白了。
所以,所謂的房地産成本支撐房價,其實背後隱藏的邏輯是減少供應量來推高房價,這種邏輯只在剛需人群的購買力還足夠的情況下才有效,當剛需人群的購買力極弱的時候,這個邏輯是不成立的。
這個邏輯是不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