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錢會隨著時間推移而縮水,如今的100元不如10年前的100元值錢。其實造成錢幣縮水的並不是時間,而是通貨膨脹(inflation)。
通貨膨脹指的是物價全面和持續上漲。當物價上漲時,個人持有的金錢價值就隨之下降。如果過去10年間物價不斷走高,10年前的一張100元鈔票,如今只能買到當年價值90元的商品和服務,這張錢自然就縮水了。
那麽,如何衡量物價上漲多少?你可以從消費價格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簡稱CPI)中找到答案。
貿工部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每月下旬都會公布前一個月的CPI,它是觀察通貨膨脹水平的重要指標。根據上周公布的最新數據,我國10月CPI同比上揚0.7%,這代表上月整體物價比一年前平均上升0.7%。
CPI反映與居民生活有關的消費品及服務價格水平的變動情況,根據統計局網站資料,CPI由本地家庭經常購買的6500多種商品和服務組成,大致分爲10類,包括住房、食品、交通、教育和醫療等領域。以2014年爲例,住房和水電、食品以及交通是在CPI中占比最大的三個領域。
當局每個月都會向衆多零售商調查相關商品和服務的價格。納入計算的商品有各種尺寸和包裝,有些是單獨銷售,有些是批發,還有一些是打折出售,當局會取這些商品的平均價計入CPI。因此,個人對物價的感受可能和整體物價水平有所差距。
舉例來說,如果你經常光顧的面包店這個月漲價10%,而其他多數面包店都維持原價,那麽CPI可能只會上漲1%,但你會覺得受到的影響很大。
此外,個人和家庭的消費模式,也會影響他們對物價的感受。例如一個家庭每月花費300元買面包,高于200元的全國家庭平均水平。面包價格上漲,對整體CPI影響不大,但對這個家庭造成的沖擊卻很大。
由于不同收入家庭購買的商品和服務有別,物價上漲對他們的影響也各不相同。以去年爲例,本地家庭整體CPI上揚0.6%,收入最低的20%家庭CPI卻下跌0.1%,這說明低收入家庭的生活費實際上降低了。相比之下,中間60%的家庭物價上揚0.5%,收入最高的20%家庭物價漲幅最高,達0.8%。
消費者都不喜歡物價上漲,但通貨膨脹其實不一定是壞事,適度通脹對經濟增長有利,是社會經濟發展、人民收入提高的表現。但通脹過度就會導致貨幣大幅貶值,引發社會混亂。
與通貨膨脹相對的是通貨緊縮,即物價普遍下跌。新加坡曾在2015至2016年期間經曆過長達24個月的物價下跌,令市場一度擔心我國是否陷入經濟萎縮。
爲了調控通脹水平,維持社會穩定,金管局會依據CPI走勢決定收緊或放寬貨幣政策。但當局納入考量的不是整體通脹,而是核心通脹。什麽是核心通脹?下周的“博學多財”告訴你答案。
(博學多財:從普通市民的角度來理解常見的經濟和財經術語和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