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微處觀察現狀,從現狀展望未來。《聯合早報·觀18望19》在新加坡紀念開埠200年之際,通過一般市民的小日常,重溫2018年發生的點點滴滴,以不同觀點,帶出國人對2019年的憧憬和期望。
李思敏/報道 [email protected] 莊耿聞/攝影 張進培 /設計
爲了增加收入,駕了10多年德士的劉振昌一年多前毅然跳槽,轉投Grab的懷抱改當私召車司機。最近,他又再次跳槽,過檔到來勢洶洶的競爭對手GOJEK旗下。
“沒辦法,這一行就是這樣,哪家業者提供的獎勵更多,我們就跟誰走。”
問及在一年內“跳槽”數次的原因,私召車司機劉振昌(54歲)如實回答道。
私召車領域過去一年變化不少。乘客普遍發現搭車優惠少了、車資高了,業者的進進出出也對司機影響甚大,而劉振昌的際遇更是本地不少私召車司機的真實寫照。
劉振昌一年多前原本仍開城市德士到處載客,但自從私召車服務進入本地市場,他的收入變得大不如前。于是,當私召車業者Grab向康福德高“挖角”時,一心想要增加收入的劉振昌,在去年10月選擇離開待了12年的德士業,毅然跳槽到Grab旗下。
加入Grab後的首六個月確實不錯,劉振昌記得,當時每月最多可賺6000多元,少則有4000多元。
他說:“不過公司從4月開始減少司機獎勵金,車租回扣也從每周410元跌到150元,收入減半。”
私召車業過去一年風風雨雨
與此同時,私召車領域也經曆了一場“大地震”,Grab在今年3月宣布收購競爭對手優步的東南亞業務,瞬間變成一家獨大。
新加坡競爭與消費者委員會後來裁定這項交易違反我國競爭法,向兩家業者罰款共1300多萬元,並實施四大補救措施,確保其他業者能夠公平競爭。
這包括規定Grab解除與其他德士公司的獨家合作協議,該業者也必須維持收購前的車資和司機獎勵制度。
盡管如此,Grab在本地的地位仍然屹立不倒。不過業界相信,上個月底進軍本地的印度尼西亞最大預召服務供應商GOJEK極有可能打破Grab壟斷市場的局面。
GOJEK目前仍屬測試階段,預計明年初會推出正式版應用,現階段相信已有數千名私召車司機跳槽,包括劉振昌。
過檔到GOJEK後,劉振昌在工作首日淨賺250元(包括獎勵金)。按照這個情況估算,如果他一周工作六天,一個月能有6000元入袋。
他說:“目前還算滿意,只不過乘客數量比較少,可能是因爲GOJEK還在測試階段,希望明年正式運作後,情況會改善。”
回顧過去一年多,劉振昌感慨私召車業出現巨大變化,但他對這個新興領域寄予厚望,也希望政府能爲私召車司機提供更多保障。
交通部兼通訊及新聞部高級政務部長普傑立醫生早前透露,針對德士和私召車業監管框架的檢討工作預料最遲明年中完成。
往後不論是德士或私召車業者,都不能與任何一方達致獨家合作協議,以確保司機可自由選擇要爲哪家公司載客,乘客也可享有更多選擇。
劉振昌說:“目前無論是獎勵金或是條例都一直在改變,整個行業充滿不確定性,不過這行畢竟還很新,希望明年能夠穩定下來。我很喜歡開車載客,希望這份工能夠長久做下去。”
加入私召車行業一年多的劉振昌,希望私召車領域明年能夠穩定下來,也希望政府能爲司機提供更多保障。
共享腳踏車光環不再?
除了私召車,曾是共享經濟先鋒的共享腳踏車,在2018年也開始光環暗淡。
色彩鮮豔的共享腳踏車雖爲公衆帶來了不少便利,卻也存在亂停亂放問題,甚至遭人肆意破壞。爲了不讓這抹彩色變成“城市塗鴉”,陸路交通管理局在9月底宣布頒發“無車樁”共享腳踏車營業執照給六家業者,一舉把獲准經營的共享腳踏車數量減半,合計5萬5500輛。
這六家業者是:ofo、摩拜(Mobike)、SG Bike、隨行單車(Anywheel)、GrabCycle和騎騎智享(QiQi Zhixiang)。
不過,原本獲准經營2萬5000輛腳踏車的ofo卻以履行財務責任方面有困難爲由,要求縮減車隊至1萬輛。陸交局過後批准ofo的要求。
從下個月起,共享腳踏車用戶停車時必須掃描QR碼,證明已把車停放在指定空間,收費才會停止,沒有正確停車的用戶則得繼續付費。用戶若在同一年內胡亂停車超過三次,將不得租車長達一年。
此外,共享腳踏車業者oBike在今年6月宣布結束本地業務,也讓不少人措手不及。
根據清盤人富理誠咨詢有限公司早前提供的資料,oBike拖欠22萬名用戶約890萬元押金。
清盤人在調查後發現,oBike在停業前把1000萬元用戶押金彙到香港。清盤人也在8月同oBike香港代表會面,進行“利益不受損害”(without prejudice)的討論,試圖找出方案盡快解決針對oBike新加坡的索賠,但至今沒有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