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春洸、林振聰父子花二三十年的時間在蘇門答臘楠榜,一步一腳印打造了世界最大的蝦類養殖區後,近年更再接再厲遠赴中國遼甯營口,發展世界最大的海參養殖區,進而稱霸全球水産養殖業。
號稱“世界最大的蝦類養殖區”位于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南端的楠榜(Lampung),楠榜是爪哇島和蘇門答臘島的交通門戶,具有重要戰略地理位置,而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林春洸就已發現楠榜是具備天時地利的養蝦寶地。
二三十年前,爪哇和蘇門答臘兩個印尼大島人口密集,失業率高,世界銀行的一個對策就是把擁擠的人口往外搬遷,移至新的經濟發展地帶,讓他們有一技之長自力更生。林春洸就在這個機遇下,建立起和家族企業截然不同的“另類”事業。
在世界銀行扶貧項目的人口外遷計劃下,每個搬遷到楠榜的新辟養殖區的男丁,都可分配到一間小屋和兩個面積合計2500平方米的蝦池。購置小屋和蝦池的費用以分期付款的方式支付,10年後成爲小屋和蝦池的業主,農民養殖的蝦類就地賣給林蝦集團。
今日,林蝦集團的楠榜養殖區南北占地75乘20公裏,比整個新加坡面積來得大,居民人口共計30萬名。集團的鮮蝦年産量達7萬2000公噸(其中白蝦約2萬公噸),運銷世界各地。以這樣的規模和産量來看,林春洸、林振聰父子不愧是“養蝦大王”。
經過二三十年的持續發展,今日的楠榜養殖區建有自己的碼頭、發電廠、電信局、加工廠、飼料廠、冷凍廠房、住宅區、九所醫院和160所學校。區內農民的家眷可在鄰近的工廠上班、工作,孩子可就近上學念書。
每天處理上百噸蝦類 運至新加坡轉口海外市場
除了獨家調制的蝦類飼料,楠榜加工廠每天可處理上百噸的蝦類,冷凍、包裝後運至新加坡,再轉口到世界各地,其中美、日、歐洲、中台和澳大利亞是主要海外市場。
林振聰強調,除了生産、外銷一條龍作業外,隨著農民成家立業、豐衣足食,也樂見大家都有自己的事業和職業,不再流離失所、無所事事,多年來集團造福了整百萬人。
林傳慎三代建立的跨國集團,業務遍及制造業、金融、投資、交通運輸、服務和房地産業等,身爲林家長子的林春洸卻獨愛水産養殖業,在事業道路上另辟新天地。
77歲的林春洸早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就已看好養蝦業,在台灣水産養殖學者廖一久的協助下,成功大量繁殖養殖草蝦,並將生産商業化,積極打開市場。
廖一久是台中縣人,出生于日本東京。他畢生從事蝦類、烏魚、虱目魚的繁殖養殖,以及其他水産養殖學、水族生理生態學。有了廖一久的專業協助,林春洸如“蝦”得水,養蝦業務得以按部就班展開,後來林振聰加入更加速了養殖業的創新和發展。
林春洸早期在新加坡華僑中學求學,畢業自南洋大學商學院。他育有兩男一女,林振聰是家中老二,在海星和華義中學念書,1981年在美國邁阿密大學畢業時年僅19歲,國民服役後的第一個家族事業是被調派到吉隆坡近郊的梳邦負責養殖蝦苗,當時的蝦苗産量已是世界數一數二的。
養殖南美白對蝦事業再創高峰
在父親打下的穩健基礎上,今年50歲的林振聰再創高峰,在1999年引進和改良南美白對蝦(white shrimp)的養殖和繁殖。白對蝦原産于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暖水水域,主要分布在秘魯北部至墨西哥灣沿岸,是目前世界上三大養殖對蝦中單産量最高的蝦種。它生命力強、適應性廣,抗病力強、生長迅速、對飼料蛋白含量要求低、出肉率高、離水存活時間長等優點,是集約化高産養殖的優良品種。
林振聰說:“白對蝦的養殖成本較低,産量是普通蝦類的四倍,工廠式的養殖成功壓低了蝦價,使人人都吃得起鮮蝦。科技化的汙水處理、水質監控也使養蝦業成爲零汙染的農業,因此無論是産量、品質或環保,林蝦集團的養殖業在許多方面都稱得上是世界首創。”
據估計,集團每年培育的蝦苗超過48億只,而只有在無汙染的水質中,幼苗才能在90天後長大“成蝦”。
他指出,蝦的保鮮很重要,楠榜的高科技冷凍加工廠可保持在零下20攝氏度,因此新蝦和舊蝦都一樣鮮美可口。
林蝦集團另一個空前壯舉,是旗下養殖業是世界唯一獲得主要保險公司受保。他透露,水産養殖業是高利潤、高風險的生意,林蝦集團的蝦類和海參養殖業務都可向保險公司投保。換言之,集團的水産養殖在90天裏萬一出事,可以向保險公司索賠,不至于血本無歸,集團“浪費”的只是那90天的養殖時間和勞作。
收起雨傘出去打拼
生于富裕之家的林振聰,是虔誠的基督教徒。
他說:“2005年末的一個晚上我做了一個“怪夢”,冥冥中聽到上帝告訴我,你常年拿著雨傘,一直讓雨傘庇護著你,在雨傘的陰影下過日子。你要自己幹出一番事業,就必須收起雨傘,勇敢走進風吹雨淋日曬的打拼日子,這樣才會有所作爲和突破。”
這個“怪夢”改變了林振聰的思維,在創業、守業的路上變得更積極。他說:“在家族企業裏我搞的是‘另類事業’,稱得上是新一代農業發展商。我看好這方面的無限潛能,21世紀會是水産世紀,人類要生存一定要有源源而來的水産供應。”
良好的開端是事業成功的一半。成功的訣竅之一就是發揮自己的長處,做自己最擅長、熱愛的事,因此能否找到自己最感興趣又最能發揮特長的項目是創業成功的關鍵。掌握長處、尋求突破,使潛能得到發揮,縮短成功的距離,才能把自己的強項變成事業,林春洸、林振聰父子便是其中一例。
林振聰的另一個夢想是以五年時間在亞洲、中東等地,建立四五百個水産養殖廠,假以時日林氏集團的水産王國也將稱霸全球。
加快發展中國水産養殖項目
近幾年,林蝦集團加快在中國開發水産養殖項目,在廈門、海南、湛江、江蘇等地已有生産設施,最新的投資項目是在遼甯營口。
去年初,集團在營口建設的立體工廠化智能水産養殖産業園項目正式啓動,開始建造集約化高科技海水養殖區,其中包括育苗廠、飼料廠、深加工廠以及養殖大學、孵化中心、總部基地等。
營口地處遼東半島中樞、渤海東岸、大遼河入海口處。林蝦集團的營口項目占地近45公頃,以養殖海參爲主。
第一期先建造20棟養殖廠房,每棟廠房旁另建獨立式洋房,五年計劃是建造2000棟廠房/洋房。
據了解,集團是以民衆參與投資合作的方式,發展營口海參養殖區項目。民衆可以投資購置,每棟廠房/洋房是400萬元(人民幣,下同,約80萬新元),集團將以每年50萬元租回廠房,爲期八年,因此投資可以八年回本,而洋房則可自住或出租。
在恒溫13至18攝氏度,以高科技養殖的高檔海參,每棟廠房的年産量估計達2萬8000公斤,每公斤高檔海參價格在1000美元(約1350新元)以上。
目前,集團的海參年産量約2000公噸,估計産量每年可提高20%。
林振聰是新加坡養殖協會主席。他信心滿滿地說:“40年來,人們對海鮮、水産的需求有增無減。海鮮、水産如今是一般人負擔得起的消費,需求往往高過供應,整個世界的水産市場處于供不應求狀態,基本上不必找買家,而是買家在等著下單、進貨。”
林家三代遺傳“商業基因”
林春洸(Lim Tjoen Keng)和林德祥(Sjamsul Nursalim)的父親、林振聰(Djames Lim)的祖父林傳慎(林亞金)出生于福建莆田。上世紀30年代,他與兄弟從三江口出海,遠渡重洋到南洋一帶謀生。起初當苦力,起早摸黑、省吃儉用,有了一些積蓄就開始做起小生意。
林傳慎家族主要以有“黑色黃金”之稱的土産胡椒起家,是遠近聞名的“胡椒王”。50年代,林氏家族在印尼雅加達創立“福泰興”,開始經營樹膠、輪胎生意。1961年5月,福泰興改名爲卡加東格有限公司(Gajah Tunggal,獨立大象之意)。到中國投資後,公司的中文名爲“佳通”(GITI)。1992年卡加東格上市,成爲第一家在自動撮合國際股市挂牌的印尼公司,當時林氏持股約值12億美元。
60年代中期,林春洸和林德祥先後在新加坡和美國求學。兄弟學成歸國後發揮了卓越的管理才能,先是鞏固發展原有貿易業、種植業和農副産品加工業,在鞏固基礎並形成一定規模後,集團不斷引進先進技術設備和資金,拓展現代工業、制造業,再向金融、房地産等領域發展。
亞洲金融風暴後,林德祥帶領林氏家族轉戰中國大陸,投資了福建、安徽、甯夏的佳通系列項目,並收購在上海證交所上市的黑龍江桦林輪胎44%的股份,更名爲佳通輪胎有限公司,一躍成爲世界華人中的輪胎大王。
1997年,林德祥與吳愛清夫婦收購上海外灘3號的民用建築設計院大樓,交由美國知名建築師邁克爾·格雷夫斯(Michael Graves)改建,在2004年開業。目前,“外灘三號”由林德祥之女林美金主理,並任管理公司主席。
林氏家族在新加坡的投資以傳慎(Tuan Sing)控股爲主,該公司成立于1969年,1973年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主要業務包括房地産發展、房地産投資和酒店投資。多年來,傳慎控股的客戶群來自區域各地,在東南亞、中國和澳大利亞有超過60家附屬和聯號公司。集團總裁兼執行董事是林振偉,林春洸也曾任集團主席多年。
傳慎控股在新加坡的最新房地産項目是中央商業區羅敏申的28層樓綜合發展大廈。該項目是由紐約得獎建築師Kohn Pedersen Fox和architects61設計,標志性的建築外觀讓人想起紐約的時代廣場和曼哈頓的熨鬥大廈(Flatiron Building)。大廈包括甲級辦公室和零售店面,多角形結構別具一格,預料會爲該區開創嶄新的辦公和零售新體驗。
2017財年,傳慎控股的營業額達3億5800萬元,淨利6280萬元。最新的印尼富豪排名榜,74歲的林德祥以8億1000萬美元,名列第36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