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利板爲挂牌公司提供了靈活性,市場人士認爲這有助企業更快地轉型複蘇,並駁斥凱利板是“垃圾場”的說法。
企業治理專家、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副教授麥潤田以及國大學生賴君楊前天發表研究報告,建議新加坡交易所不允許主板公司轉到凱利板。這主要因爲從主板轉到凱利板的多家公司各方面表現都沒有好轉,恐怕影響凱利板的吸引力。
這份報告引發市場人士熱議,受訪人士指出,凱利板並非接收不良公司的“垃圾場”,它爲面對挑戰進行轉型的公司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新加坡交易所發言人回答《聯合早報》詢問時說,新交所將對報告的研究結果和建議進行評估。
發言人說:“這份研究探討了一個問題,凱利板是否應該只讓成長型公司上市?當公司陷入困境並尋求機會複蘇時,平台是否也應該提供支持?考慮到公司整個生命周期中股東的長期利益,我們應該在兩者間取得平衡。”
2007年推出的凱利板是由保薦機構(sponsor)協助監督的交易板。
在凱利板挂牌的要求相對比主板寬松,例如沒有盈利記錄的要求,這主要是爲了吸引增長型公司。
聯昌國際凱利板主管余家興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凱利板並不是表現糟糕的公司的避難所。”
主板公司連虧三年 不可轉移到凱利板
他指出,如果一家主板公司連續三年虧損,就不可以轉移到凱利板。新交所在批准公司轉移到凱利板的要求時,也確保公司擁有足夠的營運資金。
卓星企業融資(SAC)總裁黃輝利受訪時說,允許公司從主板轉移到凱利板,可以讓公司有重整業務的機會,“一家公司所處的環境改變了,導致它面對困境,那我們是讓它直接除牌,還是給多一個機會?”
他說,一般上公司轉移到凱利板能有更好的複蘇機會。不過,由于業務不一定會在短期內好轉,公司轉板後盈利表現可能會繼續下滑。
Gibson Dunn & Crutcher律師事務所合夥人李德龍也指出,不少主板公司以往是市場寵兒,但由于面對市場競爭和科技顛覆,現有業務走進夕陽階段,因此轉板讓公司有一些喘息調整的空間。
余家興說,相比起主板,凱利板的一大好處是企業在融資、收購以及脫售資産時,靈活性更大。
根據上市條例,主板公司若進行非常規(non-ordinary)收購項目,數額若超過市值的20%就屬于“重大交易”,須尋求股東批准,對公司而言意味著更多的行政工作。
凱利板公司進行收購,只有當超過市值的75%才須股東批准,脫售的話則是市值的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