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的曆史文獻與考古研究發現,如果讓葡萄牙人來敘述這個地區的經貿與軍事發展沿革,新加坡的現代史或許會提早兩個世紀,從1586年說起……
1819年普遍被視爲新加坡現代史的開端,但若讓葡萄牙人重寫這段曆史,新加坡的現代史或許早在1586年就已掀開序幕。
長期以來,新加坡幾乎沒有任何16世紀至17世紀的文物出土,這段時期成爲神秘的曆史空窗。不過,近年的研究發現,新加坡這個曾被遺棄的港口城市,正在這看似沉寂的200年中悄然蘇醒。早在萊佛士登陸之前,新加坡現代國際商港的地位已經逐步成形。
17世紀新加坡地圖上出現港務大臣職銜
新加坡國立大學曆史系副教授彼得·波許博格(Peter Borschberg)受訪時指出,根據早期英殖民政府的曆史敘述,新加坡從14世紀末至萊佛士登陸的500多年間,沒有重要的曆史。“這或許是出于無知,也可能是英殖民政府有意隱瞞真相。後來不少學者沿用了這套說法,但根據現有的文獻資料,這種曆史敘述顯然不符合實情。”
十六七世紀間的新加坡隸屬柔佛王朝,當時已是重要的國際貿易港口,也是西方帝國通往南中國海的航線之一。
1586年,葡萄牙人發現一條從西方通往南中國海的新海路。這條名爲聖他芭芭拉海峽(Santa Barbara Channel)的航道,穿過聖淘沙南部海域與布拉尼島(Pulau Brani)附近海域,把新加坡放上世界貿易的舞台。
擁有馬來血統的葡萄牙天文學家兼數學學者艾勒迪亞(Manoel Godinho de Eredia)1604年繪制的一幅地圖,第一次記錄這條嶄新的航線,也意外地揭示了新加坡在柔佛王朝扮演的重要角色。
地圖記錄了新加坡一帶的海域,裏頭出現的好幾個地名包括丹戎禺、丹那美拉和雙溪勿洛。這些名字,我們今天看來都不陌生;不過,在丹戎禺上方卻出現一個神秘的名字——沙班達(Xabandaria,也稱Shabandar)。它不是地名,而是一個港務官員的職銜。
波許博格副教授解釋:“沙班達一般負責管理柔佛王室的投資,代表他們進行買賣……這是個等級相當高的職位,新加坡設有沙班達,意味著這裏的貿易活動有一定的規模。”
他也指出,在柔佛王朝內設有沙班達的港口不多,其他設有同樣職務的地點大多是重要的商業中心。這表示新加坡在16世紀至17世紀間很可能是個舉足輕重的港口,而非我們想象中渺無人煙的小漁村。
加冷盆地出土明代青花瓷 或揭示重要港口位置
不過,沙班達在地圖上的位置並不明確。若新加坡真的設有重要港口,這個海港究竟在哪裏?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一名工人在加冷盆地進行打撈工作時,意外從河底挖掘出一批破損的青花瓷;艾勒迪亞地圖留下的謎團,也隨著這些文物的出土而解開。
這批青花瓷在外流傳了將近20年,直到1980年代才被學者發現。大部分的青花瓷已經下落不明,只剩九片現存于新加坡國家博物館,當中多數是盤子,不少印有相似的風景畫。
曆史學者柯宗元受訪時指出,青花瓷的設計風格可明確追溯到16世紀至17世紀萬曆年間。柔佛王朝的其他地區,包括柔佛拉馬,都出現大批類似的青花瓷。由此推斷,新加坡是柔佛王朝海上貿易網絡中的重要一環,而不是一個孤立的小港口。
這也顯示加冷盆地也很可能是沙班達駐守的位置。他推測:“從國外駛來的商船會在加冷盆地停靠,船員在這裏檢查貨物和繳付稅款,同時可以取得新鮮的食用水。在檢查貨物的過程中,若發現破損的青花瓷,船員便把它們抛入河中,以減輕船上的載貨量。”
波許博格副教授則指出,當時柔佛王朝的貿易中心在峇株沙瓦(Batu Sawar)和柔佛拉馬一帶。但柔佛河道窄小,從國外駛來的大商船得把貨物轉運到小船上,才能在窄小的河道穿行。“加冷盆地因此成爲大貨船的集散港口,讓商人換乘小船,或是直接在這裏進行一些買賣。”
17世紀時 葡荷曾考慮在新設置堡壘
17世紀的新加坡不只是個商港,也是重要的軍事戰略地點,葡萄牙和荷蘭都曾考慮在新加坡設置堡壘。
葡萄牙與荷蘭當時都有意擴充在東南亞的勢力範圍。1603年,這兩個野心勃勃的帝國在樟宜岸外海域發生正面沖突。荷蘭人劫持了葡萄牙人的商船桑答·卡達裏那號,並以350萬弗羅林(按現今的弗羅林彙率,相當于262萬9000新元左右)高價拍賣船上的商品。
雙方在事件後,都發布了類似新聞快報的公告。值得注意的是,葡萄牙方的公告中提出應在新加坡設堡壘,甚至建議葡萄牙與西班牙聯盟收並新加坡。
荷蘭也曾計劃在聖淘沙一帶設置堡壘。波許博格副教授指出,葡萄牙和荷蘭的目的都是要牽制對方,不過雙方最終都沒有將計劃落實。
新加坡前傳第三章講解者
周雁冰
- 華文媒體集團新聞中心高級執行級記者
- 從事文化藝術相關工作多年
- 曾任新加坡美術館助理館長及策展人
周雁冰(46歲)覺得自己是個好奇的人。她認爲,讀曆史必然是因爲心中有疑問,但她卻不在意自己的疑問永遠沒有答案。
除了是華文媒體集團新聞中心的高級執行級記者,周雁冰目前也參與本地美術口述曆史工作,以及爲國家藝術理事會、文化獎、美術展等撰寫藝術類文章。
周雁冰從小參加舞蹈與戲劇等藝術社團,父母也從事文藝工作;對她來說,藝術不只是工作,更與生活息息相關。愛好廣泛的她,不僅經常閱讀美術和文化方面的書籍和刊物,對社會、科學、文學、心理、星象等課題也有涉獵。
談及本地及區域曆史,周雁冰表示,自己除了閱讀,也會參加相關課題的講座。她對于海外華人與家園意識的部分,以及國家形成對文化的影響方面較有興趣。
她說,一個人關注曆史,必定是心中有疑問,包括對于過去的敘述、現在的狀況和未來的方向,但找尋答案並不是最終目的。“因爲曆史是敘述和故事的累積,就像一幅永遠也拼湊不完全的拼圖。而有些拼圖永遠都會缺一個口。就算以爲拼完整了,它也不是立體的。很正常,習慣就好。”
“讀曆史是認識人生和生命的過程,認識的是自己、我們所處的時代,甚至是我們的未來。所以雖然在曆史中或許沒有確切的答案,但就是沒有答案才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