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環境局計劃在今年下半年推出清潔服務買家合約指南,協助他們更好地采用以績效爲本的合約模式,業界咨詢目前已展開,清潔服務買家也可參與培訓和分享會。
隨著自動化科技逐漸普及,本地大部分的清潔工作在未來10年內,可能由機械大軍代勞上陣,清潔員工則有機會坐鎮指揮,一改工作耗時耗力的既定印象。
爲加速推動環境服務業的自動化,國家環境局計劃在今年下半年,針對清潔服務買家推出合約指南,協助他們更好地采用以績效爲本(outcome-based)的合約模式。該局目前已積極展開業界咨詢,同時爲清潔服務買家提供培訓課程和分享會。
未來清潔工可指揮機器人大軍
環境局企業發展與促進司司長鍾德旋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指出,鼓勵清潔服務供需雙方采用這類以績效爲本的合約模式,是清潔服務業的重要轉型策略,因爲它不強調清潔公司派出的員工人數,而是以清潔工作的幹淨程度和效率等工作成果作爲評估指標。
本地有約350個清潔服務買家,包括政府機構和大型企業機構。據了解,目前僅有一成買家采用這類合約。
鍾德旋說:“在這類合約模式中,清潔員工人數已不是合約重點,而是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這一結果可通過清潔員工或掃地機器人等科技來達成。我們接下來希望協助和指導公司企業更好地評估和量化不同的清潔工作結果,確保間中不會出現管理和審計方面的問題。”
“假以時日,我們或許能淘汰舊合約模式,並通過運用自動化科技,顛覆大家對清潔行業的看法——清潔員工不再是只會拿掃把的藍領員工,而是一名有能力操控機器人大軍的指揮員。”
租用機器人 清潔公司可申請資助
除了鼓勵服務買賣雙方采用注重工作結果的合約模式,有清潔公司近期也開始嘗試租賃服務,向環境科技業者租用清潔機器人,進行掃地擦地等基本工作。環境局也向這些有意租用清潔機器人的業者開放申請生産力提升計劃,協助公司減輕成本負擔。
環境局去年9月宣布撥款3000萬元推出生産力提升計劃,目前已有21家環境服務業公司和大樓業者申請資助。
目前,環境服務業有超過1700家公司企業負責清潔和廢物管理業務,員工人數有7萬8000多名,其中約八成受雇于清潔業。
環境服務業傳統上是一項耗體力的工作,但本地勞動隊伍近年已趨向老齡化。環境局數據顯示,清潔員工平均年齡爲60歲,廢物管理員工爲49歲。
改變年輕人對環境業偏見比助公司科技化還難
爲積極應對環境服務業“請人難、員工老”等現實挑戰,環境局于2017年底推出環境服務業轉型藍圖,進一步協助清潔與廢物管理業者全面發展科技自動化業務。
鍾德旋指出,人口老齡化的確加快了業界邁向服務自動化和數碼化的步伐,但社會大衆,特別是年輕人對環境服務業的認知和看法,卻需要相當長一段時間去改變。他不否認,這比協助公司科技化還要艱難。
他說:“環境服務業轉型,會大量依賴自動化科技。在職的年長員工仍然需要賺錢養家,所以我們提供培訓,讓他們學會操作機器人,建立他們的‘數碼信心’,不至于被機器人搶了飯碗。我們積極走入大專學府,與年輕人對話,讓他們了解行業需求;環境局也有一批工作人員特別與大專學府合作,調整出緊跟業界發展的課程內容,讓學生了解現今的清潔行業不再是傳統的掃地丟垃圾之類的工作。”
新加坡環保與衛生協會(EMAS)義務秘書紀淑琴(53歲)受訪時指出,無論公司規模大小,科技轉型都不成問題,業者如今最需克服的挑戰就是請人難。
她說:“現在來應征清潔工的大多數是教育程度不高的,很多人開工後又做不久,可以說,10個人中只有一兩個願意做這份工作。我們還要不斷提升工人素質。”
紀淑琴也是本地清潔公司Horsburgh董事。她樂見清潔業科技化的前景,但同時希望國人也能協助業界應對挑戰。
她說:“轉型不是問題,但目前科技産品成本還是偏高;老員工一個個走了,沒有新人來接替。雖然我對清潔業前景還是抱著樂觀態度,但我也希望國人都能盡一分力,保持環境衛生多靠自己,不要全依賴清潔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