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語言是資産,那昨天發言含金量最高的殊榮應當頒發給政府國會環境及水源委員會主席李美花(義順集選區)。她昨天就此次財政預算案中宣布上調的柴油稅爲民請願時,先後用英語、馬來語和華語發言,結束發言前講述的“阿星和阿公”小故事裏還使用閩南語,生動演繹阿公罵阿星的情節,逗樂不少國會同僚。
大概也只有像新加坡這樣的多元社會,才會出現多種語言交替使用,而且還替換自如的現象,只怕沒把通譯員忙壞。但也因爲生活在多元社會裏,更容易把多元特性視作理所當然,不輕易想起它的難能可貴,所以在萊佛士登陸200年後的今天,才要借這個裏程碑反思和重申一個開放包容社會的理念。
開埠200周年紀念去年就開始放出消息,今年1月正式啓動時,在輿論空間已逐漸失去新意,是以今年的預算案辯論中,議員們對紀念活動背後的精神和預算案中總值11億元開埠200周年紀念花紅的討論,遠不及對其他課題和措施來得深刻。不過在這個比較具精神意義的課題上,果然姜還是老的辣,前通訊及新聞部長雅國博士(惹蘭勿刹集選區)的一番見解,提醒了國人開埠200周年在形式以外的價值。
這是雅國去年退居二線後首次參與重要辯論。他指出,應客觀看待每個曆史事件。英殖民主義者的到來確實永遠改變了本區域的面貌,甚至新加坡到今天仍使用的官方行政語言也是殖民時期所遺留下來的。但新加坡今天能成爲一座朝氣蓬勃的國際都市,不應過度歸功于英殖民時期,也要考慮英國人到來前的其他因素,如新加坡在那之前已經是個海上商業中心,而不是一個等待殖民地主來開發的落後漁村。
這樣的曆史誤區在自我反思、自我探索的過程中相信會一一消除。放在新加坡更長遠的曆史來看,1819年是衆多裏程碑的其中一個。雖然說是“紀念”,但開埠200周年的意義更多在于反思和正視曆史長河中那些重要轉折的好與壞,“我們才會更了解自己,再也不被分裂或殖民”。
較現實的國人或許會問,對這200年的曆史有了認識又怎樣,難道會化作銀行戶頭裏的數字?就如王鼎昆(馬西嶺—油池集選區)參與辯論時反映,一些國人對自己的生活前景感到不滿。他們雖然很多都有大學文憑,但比起沒上過大學卻住著大房子的父輩,自己的生活素質似乎更差。
當然,也有一些人像李美花故事裏的阿星。阿公每三五年,或在他結婚、做生意時給他一筆錢,他卻問阿公爲什麽不每年都給錢。這樣的指望終歸不切實際。
預算案辯論今天結束。財政部長王瑞傑將總結辯論,對議員們過去兩天提出的疑問和建議做出回應。開埠200周年,充其量只是一個裏程碑和時間截點,不是每名國人在圍繞它的曆史討論後都會得到一樣的感召。但無論是20年、200年、2000年,這片土地上的每個人都是在爲自己、爲下一代打拼,力求做到“一代好過一代”。
是這樣的信念,讓這個自由港在世界版圖上繼續發光發亮。
開埠200周年,充其量只是一個裏程碑和時間截點,不是每名國人在圍繞它的曆史討論後都會得到一樣的感召。但無論是20年、200年、2000年,這片土地上的每個人都是在爲自己、爲下一代打拼,力求做到“一代好過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