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長王瑞傑昨天(2月28日)在財政預算案辯論結束後,國會議程進入撥款委員會辯論前,和其他不參與首個部門預算開支辯論的議員離開議事殿堂。步出議事廳的那一刻,他滿面笑容,很是意氣風發。
如此神采奕奕,可以簡單理解爲財政預算案辯論結束,頓時覺得松了一口氣。這必然要與總結辯論時一種緊繃狀態形成對比,才會讓人注意到反差。但王瑞傑在結辯演說和回答議員補問時,由始至終都顯得精神振奮,聞者不得不認爲,王瑞傑對于這份預算案的周全胸有成竹,對預算案能給國家開辟的前方道路信心滿滿。
自信從何而來?並不來自對過去兩天累計超過12小時辯論中提出的疑問予以答複,而是結辯後只有兩次皆來自工人黨的補問,王瑞傑也有問必答。相比去年朝野圍繞消費稅的硝煙,以至國會必須記名表決是否支持預算案,今年的辯論簡潔、幹淨得多。工人黨秘書長畢丹星(阿裕尼集選區)重申該黨在消費稅課題上的立場,雙方也不再重複和糾結去年的論述。
工人黨在補問時提出的問題都與政府應付醫療開支的能力有關,某種程度上也反映國人對相關課題的關注。昨天最重要的一點,是解釋政府爲什麽采取固定年齡制度(cohort-based)而不是實施永久性的全民醫療護理配套。
事實上,我國醫療體系內已有一系列結構性津貼,這與照顧全民的醫療配套有異曲同工之妙。建國和立國一代配套則是在這些結構性津貼的基礎上,提供的額外援助。單是今年,政府花在現有固定醫療津貼上的款額就預計多達61億元,數額之大堪比今年爲立國一代配套的撥款。
除了醫療,國家還得應付學前教育和安全等領域的重要開支,因此必須結構性地增加國家收入。這也解釋了調高消費稅的必要,以及政府爲什麽無法像一些議員所建議,用立國一代配套的款項延後調高消費稅。
朝野在此次預算案辯論中的交鋒不比去年激烈。這一方面反映今年的預算案沒有太具爭議性的宣布,另一方面也顯示工人黨在畢丹星去年4月接任黨秘書長後,在前秘書長劉程強(阿裕尼集選區)打下的基礎上繼續朝“理性、負責任和可靠”在野黨的方向努力。只是工人黨此次辯論中除了重申對消費稅的立場,充其量只做到在醫療政策上讓政府解釋不推行全民醫療護理制度的考量,在影響客工比率頂限(Dependency Ratio Ceiling)的措施上也沒有接招,應政府的要求就此事表態。也許不作答是一種作答,但幾天辯論下來,讓人有感朝野雙方在各項課題上各說各話,沒有更深層的思想交集和撞擊。
或許我們需要的,是從長遠角度評價預算案。就如王瑞傑所說,每份預算案都是以之前的預算案爲基礎,是長遠建國大計中的一環,不能孤立看待。高瞻遠矚,才能未雨綢缪,提前爲可能出現的不確定因素做規劃,駛得萬年船。如此,我們在期待從每年預算案中獲得更多好處的時候,也才會自我反思和勉勵,點算自己的耕耘能獲得多少收獲。
或許我們需要的,是從長遠角度評價預算案。就如王瑞傑所說,每份預算案都是以之前的預算案爲基礎,是長遠建國大計中的一環,不能孤立看待。高瞻遠矚,才能未雨綢缪,提前爲可能出現的不確定因素做規劃,駛得萬年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