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新科技時應及早考慮到科技創新的道德影響,並形成相應的社會規範,才能將科技帶來的未來機遇最大化。
副總理兼經濟及社會政策統籌部長尚達曼昨天在南洋理工大學科技與人類社會研究中心(NTU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Humanity,簡稱NISTH)推介儀式上致辭時指出,社會對科技創新的道德討論往往在問題發生之後。若不想落入亡羊補牢的被動狀態,就須及早思考這些道德考量,並在解決方案中體現出來。
要做到這點,必須擁有良好的治理框架。尚達曼舉例,中國科學家賀建奎去年11月宣布成功培育全球首對基因編輯嬰兒,引起全球嘩然,在在說明管制條例不可太寬泛。
治理框架也不應只包含條規,還應涵蓋社會、企業和專業規範,這些規範能爲行爲提供指導。形成這樣的規範並非易事,不過尚達曼強調,若要在通往未來的道路上繼續前行,就不能忽視良治的重要。
“我們必須提前關注風險和利益之間的平衡,減緩和盡可能規避風險,擴大利益。”
另一個應及早關注的課題,是如何確保在新科技湧現的形勢下,勞動隊伍能維持高生産力和高薪金,並繼續享有就業機會。
理想的狀態,是讓科技來擴增人類技能。勞動隊伍須掌握機器不能勝任、但能與機器工作相輔相成的技能,這方面的准備工作勢在必行。
尚達曼說:“我們必須從小就爲國人培訓某些技能和特質。我們也需要適當的基礎設施和方法,幫助成年人不斷發展和擴增技能。而這講求工作的重新設計……我們不能等到人們丟了飯碗、社會分歧加深之後才來思考這些問題,而是要盡早以能夠把機遇最大化的方法,想好怎麽設計科技,制定技能培訓項目,反思工廠的組織方式。”
其他須迫切關注的科技與人文相關課題,還包括如何利用科技治病,及提高國人的生活質量。新科技也可把人的潛能最大化,如開發創意和不同年齡學習方式的相關研究。
NISTH是南大爲研究科技對人類社會的影響而設立的中心。該中心由荷蘭特溫特大學(University of Twente)人類媒體互動研究小組的電腦學教授埃弗斯(Vanessa Evers)領導。
中心采用專題研究的形式,在起步階段將重點展開三個領域的研究,包括創新科技的道德問題,第四次工業革命中的治理和領導,及科技對亞洲城市景觀和人民生活的影響。
南大校長蘇布拉·蘇雷什教授在儀式上致辭時指出,在新的科技趨勢下,采用以人爲本的方式、從道德視角研究科技和科學更顯重要,NISTH也將彌合科學、科技、醫學,及人文、藝術、社會科學和商學的鴻溝,爲社會帶來深遠影響。
社會對科技創新的道德討論往往在問題發生之後。若不想落入亡羊補牢被動狀態,就須及早思考道德考量。
——尚達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