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情緒點的金錢回報是一樣的,但如果投資者在心理上劃分每項個別投資,
則“情緒”回報可以大相徑庭。在股市下滑時承受的痛苦“情緒”之差(-14.2點對比-28點),
大大高過在股市升至高位時的快樂“情緒”之差(4.6點對比11.2點)。
在投資領域,懂得管理“情緒回報”是制勝之道。今年初,我們的投資委員會成員一如既往,忙于爲亞洲、非洲、中東,以及歐洲的客戶預備2019年的全年展望。一直以來,我們都向客戶傳達分散投資的重要性。雖然有些投資者聽從了我們的意見,但很明顯有些人並不認同。
今年我們與部分客戶會面時,向他們說明“情緒”投資回報的概念,強調分散投資可以影響投資回報,最終會左右投資者未來的投資決定。
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的《思考,快與慢》(Thinking Fast and Slow)是我喜愛的其中一本書。卡尼曼是諾貝爾獎得主,與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一同研究行爲偏差。
他們提出的其中一個理論是“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論點是“失去一樣東西的痛苦是得到同樣東西的快樂的兩倍”。
讓我們來看看最近各類資産的表現,如何印證了這個理論。
達致分散投資兩方法
2018年最受歡迎的資産類別是美國股票,從年初到9月的巅峰,上升了11.2%,然後年底時從高位回落14.0%。從“典型財務”的角度來看,如果這是某人的唯一投資(讓我們假設是1萬美元),他的損失將是4.4%,表現不理想,但也不致于太差勁。然而,從“情緒”角度來看,卻可能要糟糕得多。按情緒的成本收益比率2:1來計算,這名投資者先是賺取11.2個“情緒點”,然後損失28點(2X-14),所以淨損失是8.8個“情緒點”。
但投資者分散投資又會怎樣呢?
要達致分散投資有兩種方法:第一是將投資金額平均投資于兩只基金,第二是將投資金額投資于一只平均投資于兩類資産的基金。雖然兩者的投資金額相同,但情緒方面的影響可能有天淵之別。
要在財務上和情緒上完全將這個理論實踐出來,投資者須視自己的投資爲一整項投資,而非獨立的項目。另一名諾貝爾獎得主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的研究發現,我們大多數人都有一種“心理賬目”(mental accounting),這往往讓我們在觀察事物時未夠全面,意思是說我們只會留意投資組合內的個別項目,因而影響我們作出不太理智的決定。
讓我們再作深入分析,假設一名投資者決定將美國股票的投資分出5000美元,投資于全球債券。因爲第二項投資,該名投資者在美國股市升至高位時的損失是-1.9%(損失3.8個“情緒點”),然後在該年余下時間賺取0.7%(賺取0.7個“情緒點”),全年的淨損失則爲2.4個“情緒點”。如果結合兩項投資,該名投資者在美國股市升至高位時賺取4.6%,然後在余下時間損失7.1%,全年的淨損失則爲2.8%。但“心理賬目”只會讓他看到股票配置錄得的損失爲8.8個“情緒點”,慘不忍睹。
不過,另一名投資者決定將1萬美元投資于一只分散于美國股票與全球債券的基金,直至9月的回報爲4.6%(4.6個“情緒點”),然後在該年余下時間損失7.1%(損失14.2個“情緒點”),全年的淨損失則爲5.6個“情緒點”。
重視痛苦“情緒”
由此可見,每一個情緒點的金錢回報是一樣的,但如果投資者在心理上劃分每項個別投資,則“情緒”回報可以大相徑庭。在股市下滑時承受的痛苦“情緒”之差(-14.2點對比-28點),大大高過在股市升至高位時的快樂“情緒”之差(4.6點對比11.2點)。
忽視投資者的痛苦“情緒”會不堪設想,因爲他們會賣出錄得虧損的資産。這不但會使他們把長遠目標抛諸腦後,甚至會在大幅回升前(+11.8%)賣出售股票。(見附表)
我們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客戶作出不偏不倚的投資決定。上述的學術研究,結合我們每天與客戶接觸的經驗,得出的結論是投資者應將大部分投資配置于核心的多元化組合,這樣不但幫助他們管理自己的情緒,也可以使他們持之以恒地達致長遠的財務目標。
(作者是渣打銀行財富管理部首席投資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