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研屬下的生物處理科技研究院目前在研究由細胞培植的肉類,研究員從活動物提取細胞後,連同含有多種營養成分的培養基,放入容量達50公升的生物反應器中進行培育。個別細胞可采集培植成肉碎産品,或是組成類似整塊肉的肉組織。
爲落實“30·30願景”,我國科研團隊希望在今年底開始測試從活雞細胞培植出雞肉食品,協助本地農産品生産量達到國人10%的蛋白質需求。
這類采用先進生物科技生産的“未來食物”,將是下個月正式成立的新加坡食品局及新加坡科技研究局聯合推出的“新加坡食品故事科研計劃”(Singapore Food Story R&D Programme)的主要研究主題之一。
政府本月宣布,到了2030年,本地出産的農産品將能夠滿足國人三成的營養需求,其中20%來自蔬菜水果,另10%則來自魚肉和雞蛋等食物所含的蛋白質。
爲達到這個目標,由李顯龍總理親自領導的研究、創新與創業理事會對“研究、創新與企業2020計劃”(簡稱RIE2020)進行中期檢討後,決定撥出1億4400萬元投入新加坡食品故事科研計劃。
隨著全球的蛋白質需求不斷增加,只靠傳統的動物養殖方式將加重環境負擔。因此,新計劃將研發新生物科技技術,生産高價值、可持續及有營養的蛋白質等“未來食物”。
新科研屬下的生物處理科技研究院目前在研究由細胞培植的肉類(cultured meat),研究員從活動物提取細胞後,連同含有多種營養成分的培養基,放入容量達50公升的生物反應器中進行培育。個別細胞可采集培植成肉碎産品,或是組成類似整塊肉的肉組織。
研究院策略創新主管黃頌育(34歲)受訪時說,這些細胞只占肉類食品約20%至50%的成份,因此還需加入其它增添味道和肉質的材料。
研究院目前也在與本地養雞廠接洽,希望能在今年底開始測試采集活雞細胞培植成雞肉。
黃頌育說:“約兩年前,1公斤的細胞培植肉的成本約5000美元,最近也有公司稱一塊肉餅的成本是11美元(約14.90新元),雖然成本大幅下降,但仍太貴了。”
他指出,細胞培植肉類有55%至95%的成本來自培養基,因爲其中原料多數是制藥業所用的,科研團隊將致力降低這方面的成本。
該培植方式比養殖動物需要的土地更少,而由于生産過程受到高度控制,染上疾病的風險也較低。這有助我國可持續地在本地制造肉類食品,減少對進口肉的依賴。
以酵母菌制造替代蛋白質
新科研也將協助食品局制定一套管制框架,確保細胞培植肉類的安全和質量。
另一種“未來食物”是采用酵母菌等微生物來制造替代蛋白質,例如可用來制作牛奶和奶粉的酪蛋白。
新科研的生物轉化創新平台兩個月後將啓用的250公升試用生物反應器,能在兩天內制造約10公斤的蛋白質,比通過養殖動物獲取蛋白質的收益率更高。
此外,研究員也采用微生物制出約20種不同的味道和氣味,如花香、可可和水果香等。
除了研發“未來食物”,新加坡食品故事科研計劃也將研發可持續的農耕和水産養殖等技術,以及食品安全科學與創新。
食品局、新科研和高等教育學府也將設立新的食品安全平台“Future REady Food Safety Hub”(簡稱FRESH),旨在審查新興食品的安全及制定新食品標准等。
國家發展部長兼財政部第二部長黃循財昨天(3月27日)在記者會上說:“我們要確保能減少對進口食品的依賴,以及食物來源有更大的保障……因此,確保食物來源多樣化仍是我國食物保障策略中很重要的部分,而這方面的投資將有助提高本地食品的生産力,也能通過生物科技和先進制造技術獲得新的食物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