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局環境衛生行動署署長張明順表示,利用虛擬實境科技除了可模擬出更多不同的場景,也可省去員工特地到培訓中心上課的時間。環境局目前已與技術夥伴合作研發出虛擬實境培訓系統的概念驗證。
虛擬實境科技可讓使用者獨自模擬各種情形,無需耗費額外人力,國家環境局正在探討使用這類技術,以輔助員工的稽查工作培訓。
環境局目前已與技術夥伴合作研發出虛擬實境培訓系統的概念驗證(proof of concept)。據了解,培訓內容主要與到居民家中檢查伊蚊滋生點的稽查工作有關。
該局環境衛生行動署署長張明順日前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指出,虛擬實境科技已很普遍,如果員工能用它來進行培訓,將可爲培訓工作帶來更靈活安排,也能輔助現有的培訓。
環境局每年進行約百萬次的伊蚊滋生稽查工作。員工現在接受的情景培訓主要是在培訓中心裏的一個模擬單位進行,培訓員會搬演不同的居民反應和稽查工作場景,訓練員工的應對能力。
張明順說:“這類真人課室培訓效果很好,情景扮演者有時真的會激起學員情緒,之後又會馬上給予反饋,學員可從中學到不少。但這類培訓同時也非常耗時耗力,無法一直重複搬演。有了虛擬實境系統,科技可以模擬出更多不同的場景,學員也可借助虛擬技術,體驗到在比較危險的場所,如屋頂工作的情形。”
他指出,利用虛擬實境科技可省去員工特地到培訓中心上課的時間,在辦公室裏也可完成。
加入環境衛生行動署約兩年的吳揚遠(31歲)日前率先試用虛擬實境培訓系統。他受訪時指出,虛擬實境可以模擬出更多不同的場景,讓負責上門稽查的員工能以此掌握各類應對方法,協助他們有更好的臨場反應。
他說:“我們在實際工作中的確會遇到很多棘手的情況,比如一些居民開門時笑臉迎人,但當我們發現他家裏有伊蚊滋生時,態度行爲馬上就變了,我們須迅速反應,因此也有必要培訓員工去應對這些突如其來的變化。”
吳揚遠指出,真人培訓強調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但虛擬實景技術提供了多元化模擬訓練,員工也可獨立完成培訓,一實一虛兩者相輔相成。
善用智能科技改善監控伊蚊鼠患工作
環境衛生行動署聘有約1000名員工,分別負責亂丟垃圾、吸煙、鼠患,以及伊蚊等病媒控制的監督、稽查和執法等工作。其中近四分之一員工年齡在60歲及以上。他們日夜在社區中奔走,確保公共環境的衛生安全。爲提升他們的工作效率,改善作業方式,環境局近幾年來積極采用數碼智能科技等技術,讓員工更順暢地完成任務。
張明順以在全島設置的捕卵器(Gravitrap)爲例說:“以前伊蚊滋生點的檢查工作比較籠統,每座組屋每個單位都會走一遍。但過去兩年,我們根據捕卵器所獲得的伊蚊數據,更明確地鎖定需要加大稽查力度的地點,並把資源優先分配到這些地方,工作變得更具針對性。”
在應對鼠患方面,當局近年開始利用紅外線相機和鼠洞探測鏡,一改過去往洞口塞報紙的“土方法”——若隔天報紙被推出洞口,就說明裏頭有鼠迹。
張明順指出,要了解社區鼠患問題,鼠洞是很好的參考數據,也要看周邊環境設施是否有垃圾槽或食肆。老鼠繁殖能力驚人,通過科技可協助稽查人員更快追蹤鼠迹,更及時地解決潛在鼠患。“與伊蚊相比,探測老鼠蹤迹更直接。只要紅外線相機捕捉到洞裏有物體在動,那就是老鼠,不像伊蚊逮到後還要辨認雌雄。”
感應科技在搜尋鼠迹方面有望起到關鍵作用,張明順大膽設想:“如果能在鼠洞範圍設置多個感應器,以無線系統聯接打造一套感應網絡把數據傳送給我們,員工就無需親自去查看。”
不過他提醒,科技並非萬靈丹,如果公衆不積極行動,任由伊蚊在家中滋生、老鼠亂竄,到時科技也無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