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女莫若母,除了生養之外,母親在女兒成長過程中的潛移默化,在孩子成年後也會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
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天是母親節,今天(5月12日)正是一個爲感謝母親而慶祝的日子,《聯合早報》采訪了五位女議員,請她們侃侃而談自己的母親,看看平日工作忙碌的女議員,她們是怎樣看待自己的母親。
康乃馨被視爲是獻給母親的花,本欄目則借五位議員誠摯談及母親的一席話,以“說說媽媽”的方式,向天下的母親們致意,並與讀者分享——“貼近媽媽”的美好。
楊莉明母親激勵我爭取更高成就
如果說父親楊啓發(80歲)對她年幼的啓蒙期扮演了關鍵角色,人力部長楊莉明(50歲)的女警母親廖菊秋(77歲)則在她成年後扮演了激勵她取得更高成就的推手。
楊莉明的父親曾是股票經紀,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送了女兒一個口袋計算器,在80年代則送給她一台錄像帶播放機,在鼓勵女兒多閱讀之余,也送女兒參加當時新加坡廣播電視台(新傳媒前身)的兒童演員訓練班,爲她的華語表達能力打下基礎。
她說:“套一句現在流行的話,我父親當時是要我們‘future-ready’(爲未來做准備)!”在那個年代,很多雙薪家庭的小孩都寄養在祖父母家,楊莉明和兩個弟弟也不例外,尤其是她母親的工作還得輪班,直到她上了中學才搬回家跟父母住,也從那個時候開始才對母親有進一步認識。
女警母親管教很嚴
楊莉明通過電郵接受采訪時透露,母親管教很嚴,性格也比較硬,不會輕易言敗。“遇到難題時,她習慣性地聳聳肩說‘有什麽好怕的’?然後卷起袖子開始解決問題,她總是那麽堅韌,那麽有辦法,這也感染了我。”
記者問她有沒有一兩件事可以說明母親對她的影響,她提到15歲時遲歸惹母親生氣,結果她幹脆跑到奶奶家“避難”,後來她寫了一封長長的信,請母親信任她會對自己負責。
1991年她在倫敦求學時,母親把《海峽時報》報道前駐美大使陳慶珠教授獲得英文雜志《她的世界》(Her World)年度傑出女性獎的剪報寄給她。那是她第一次察覺,母親對她寄以厚望,期望她青出于藍,“這讓我有些害怕,擔心會讓她失望,但同時我有了要下功夫的決心。”
母親也教導她做個開明的雇主,把女傭當成一家人,如果她和丈夫張永昌(盛裕控股集團國際業務總裁)還沒有下班回家,母親會讓女傭先吃飯。他們請過唯一的女傭一做就超過20年。
工作忙碌的楊莉明跟母親見面的機會不多,但她的母親一向獨立,有自己的朋友圈,也通過WhatsApp跟三名子女“聊天”。跟母親一樣育有三名孩子的楊莉明說,她到今天還是“很強悍,別想跟她對著幹”。
差點當了電視記者
如果沒有踏入政壇,成爲今天少數幾個女性部長之一,身高1.72米、總是留著一頭清爽短發的楊莉明可能成爲電視記者。
回憶起那段獨特的“童星”生涯,楊莉明還記得,剛開始時自己的華語是兒童演員訓練班最差的之一,經過培訓後她“迎頭趕上”,甚至在一集以誠實爲主題的短片裏當女主角。可惜的是,搬家時這些珍貴的劇照弄丟了。
“我記得演了那一集後,拿了45塊的片酬,在當時是很可觀的,我爸買了只32元的卡西歐(Casio)手表,後來我戴了超過十年。”
這名德明政府中學、萊佛士初級學院校友後來拿到新加坡廣播局獎學金,原本畢業後應該到英文時事組當記者。後來,新加坡經濟發展局贊助她到英國倫敦政治與經濟學院念經濟系碩士,隸屬當時文化部的新廣允許她“贖身”,她才加入經發局,之後也到蘇州工業園區和全國職工總會工作,直到2006年從政。
潘麗萍母親刻苦耐勞不自憐自艾
自幼被家人送給人領養的林美華(82歲)以毅力面對生活挑戰,曾經營食堂、替人裁縫制衣,努力養育四名孩子。她在女兒潘麗萍眼(惹蘭勿刹集選區議員,中區市長)中是刻苦耐勞的客家女子,從不自憐自艾。
這名思想保守的母親卻願意爲了愛,放下成見去接受女兒的非華族男友,讓女兒敬佩。
潘麗萍(59歲)受訪時透露,在20初歲時曾結交過一名印族男友。“但當時,母親非常不滿,她寫了好幾封信給我、放在我的枕頭下,勸我放棄這段感情。直到後來,她發覺對方的心地善良,放下成見願意接受他。雖然這段感情後來沒有維持,但我從這件事發覺母親令人敬佩的一點,她這麽一位保守的女性,卻能‘超越膚色’地去了解他人。”
林美華十多年前患上失智症,與長女潘麗萍和家人同住。對潘麗萍而言,母親以身教啓發了她與三個弟妹,覺得自己“不怕困境、不自憐、刻苦耐勞”的個性是受母親影響。
年少時居住在惹蘭勿刹租賃組屋的潘麗萍坦言,父親當時不太擅于做生意,曾因此被騙,生活相當困苦。在當時重男輕女的年代,母親接連生下三個女兒後也面對祖父母的壓力,但母親從不埋怨生活。
拿課本問人後回家教孩子
盡管沒受過正統教育,她靠縫紉的手藝及經營食堂,幫忙養家糊口,堅持要讓孩子上學。
潘麗萍說:“她要我們努力讀書,雖然沒受什麽教育,她盡力教我和弟妹,有時厚著臉皮拿英文課本去問人,再回家教我們。我要上中學時,她到處打聽後,決定讓我報讀萊佛士女中。”
家裏有能力供車後,母親開車載她和弟妹上學;每逢農曆新年,她爲孩子縫制衣服,在能力可及內讓孩子過好日子。
她說:“母親身體力行地教會我,不論發生什麽事,沒有人虧欠我,我不必自憐、少埋怨多做事。當我知道家庭沒能力供我念大學時,我先到港務局當管理培訓生養家,後來有能力念大學,我也半工半讀。”
潘麗萍也想以身作則,把母親展現的人生道理傳達給子女。“我常告訴孩子,婆婆現在失智了,可能忘了一切,但我們沒有失智,不能忘記她一直與我們同在。”
她也希望以自己的分享提醒大家多關注身邊親人的健康,並保持活躍的身心。
祖安清心母親堅持灌輸誠信價值觀
“做人誠實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在一個多小時的訪談中,丹戎巴葛集選區議員祖安清心(Joan Pereira)的母親陳淑清兩度提及這點。陳淑清對子女誠信教育的堅持,還要從一個與“鉛筆”有關的經曆說起。
陳淑清(79歲,退休人士)受訪透露,祖安清心念幼兒園時,隔壁鄰居一個與祖安清心同年的小女孩偷拿同學的鉛筆。怎料,小女孩的母親發現後,竟稱贊女兒聰明。
“我發現鄰居女兒這麽做時,我說天啊,她(祖安清心)也會開始拿的……這兩個小女孩常在一起。祖安什麽都不懂,一定會有樣學樣。”
考慮到大家是鄰居,陳淑清沒阻止祖安清心和鄰居女兒來往,只是告訴對方不該那麽做。
但陳淑清堅持教導女兒,不能隨便拿別人的東西,如果拿了就要還。她說:“我不允許子女隨意拿別人的東西,這叫偷。要坐牢的。”
時隔多年,已是兩個女兒母親的祖安清心(51歲)依舊秉持做人誠實的價值觀。
帶女兒把冊子歸還姨媽
有一次,祖安清心帶著女兒去她姨媽家。怎知,大女兒悄悄地將她姨媽家的一本冊子帶回家。
當祖安清心問女兒爲何拿別人冊子時,女兒說:“我想用來寫東西,就拿回來了。”
但祖安清心告訴女兒,既然冊子不是她的,就得歸還給姨媽,當天就帶著女兒將冊子物歸原主。
直到今天,祖安清心堅信:“如果連小事你都無法誠實以對,那你是無法在人生中取得成功的。”
還有一次,她丈夫無意中發現大女兒中學時測驗成績不理想,還在測驗卷上假冒她簽名。
“她當時是害怕的,她知道我們對她有很高的期許,覺得我們會去評判她的行爲。女兒大概覺得,我們爲人父母的,總認爲自己知道什麽對子女來說最好。”
祖安清心也有感,或許是夫妻倆工作忙碌,無暇與女兒相處,造成親子關系漸行漸遠。
多花時間陪女兒加強溝通
當下,祖安清心選擇靜下心來告訴女兒,面對問題時要找父母談,也讓她了解那麽做不對。就如母親陳淑清過去不會一味譴責,而是與祖安清心討論如何讓成績進步一樣。
她女兒因課業不理想,心情也受影響。“她(女兒)不知道我定義中的考好成績是一定要及格……從不是要她考八九十分……就算不及格,只要盡力,我就開心了。”
那次經驗對祖安清心宛如當頭棒喝,促使她思考與女兒的溝通方式,也多花時間與她相處,讓女兒知道雖然須學會自己承擔問題,但媽媽永遠都常伴左右。
祖安清心的大女兒今年24歲了。大學畢業後,她在與年長者有關的領域任職,與母親一樣,繼續爲照料年長者盡一分力。
李美花母親克勤克儉以孩子爲優先
在國會上發言一針見血,風格獨樹一幟的義順集選區議員李美花向來給人勇于爲民爭取權益,無所畏懼的形象。回望成長歲月,李美花也一度爲了“堅持所愛”,選擇違抗母親。但李美花一點都不後悔,因爲那個決定改變了她的一生。
生于馬來西亞馬六甲的李美花(58歲)是家中長女,有五個弟弟一個妹妹,父母都是割膠工人。
在清寒環境中成長的李美花受訪時說,她自小向母親梁金雙學習如何照顧家人,不管是換尿布、搖“紗籠”還是教育弟妹,年幼的李美花都一把罩。她也“繼承”了母親懂得承擔責任和解決問題的強項。
唯獨李美花五年級那年,她遇到了單憑自己無法解決、必須出動老師幫忙的難題。
找老師說服父母讓她繼續念書
那一年,李美花的四弟出世了。李美花說:“因爲沒人照顧四弟,我的爸媽要求我停學照顧他。他們說,鄰居孩子都在賺錢養家,只有他們還在花錢讓我念書。在那個年代,女生沒有完成學業是很平常的事。”
但李美花很喜歡上學。她在家琢磨幾天後,決定到學校找英文老師幫忙。老師就和丈夫開車到李美花家中,勸他們讓李美花繼續念書,並承諾會幫李美花申請到獎學金。
她說:“我永遠都會感激這位英文老師和她的丈夫,還有最後決定讓我繼續求學的父母。”
從那以後,李美花開始半工半讀,不但教補習、賣文具,放學後還到磚廠賣炸香蕉。有“生意頭腦”的她也“承包”了爲橡膠園除雜草的工作,拉著弟妹一起幫補家用。一直到大學畢業前,她都半工半讀。
李美花說:“盡管我違抗父母意願,但選擇繼續念書改變了我的一生,所以我不後悔……看到父母如何在艱難環境下把我們拉拔大,我始終堅信天無絕人之路。只要永不言敗,就一定會找到出路。”
抱持這個信念,寒窗苦讀多年的李美花選擇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深造,之後在本地紮根創業,更踏入政壇。
在李美花的記憶中,母親的個性很節儉,爲了給孩子更多更好的,甘願對自己吝啬。她憶述:“母親有次牙都快掉了,但爲了省錢堅持不去看牙醫。她嘗試用鉗子把牙齒拔出來,結果她痛到和我抱在一起哭。”
今年79歲的梁金雙已退休多年。李美花每年都會回馬六甲探望母親,上周末(5月3日和4日)特別回去與她慶祝母親節。“我媽媽最喜歡和我聊天,告訴我周遭發生的事,或老街坊和親戚的事。我每次回家就是坐在一旁,聽她說話。”
林珊珊母親爲孩子做新衣婚紗
在林珊珊的童年記憶中,家人幾乎不必花錢買衣。母親周玉钗會爲她與哥哥姐姐制作衣裳,就連自己的嫁衣也由母親包辦。
時至今日,家中的針車還未停工,78歲的林媽媽有時還爲她自己和家人裁衣。
家中老幺林珊珊(46歲)受訪時說,母親因學過縫紉結婚後在家幫街坊做衣,幫補家用。
記得小時候,她常會看到街坊們拿著布料到她位于勿洛的組屋給母親裁衣。她們試穿成品後,都滿臉笑容。
“同一塊布料,她會用來制作不同款式的衣服給我與哥哥姐姐。我小時候常陪著她上巴刹,大家都會贊我穿的衣服。母親從不浪費材料,任何碎布都可做成手巾等,或用來點綴衣服或裙子。我有時會想,要是母親有機會受教育的話,或許是一名成功的工程師。她對材料和物件尺寸的掌握非常精准。”
周玉钗還爲三名女兒制作嫁衣。林珊珊當年身穿的簡約白色無袖婚紗只花了幾十元的材料費。
向女兒學英文與洋媳婦溝通
林珊珊欣賞母親的創意與好學精神。她舉例說,母親爲了讀懂佛教經文,自己查字典自學。她也時常到社區花園進行園藝活動。
60多歲時,她還去學遊泳,並爲自己做泳衣。爲了與英國籍媳婦溝通,母親也向女兒學一些基本英文。
林珊珊說:“母親的學習能力很強,她那一代沒有機會受教育很可惜,而我們這一代因爲有了教育機會,生活能有所提升。我想這也是爲何我希望可利用所長與研究去促進討論、改進社會。”
在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擔任人文、藝術與社會科學系主任的林珊珊去年獲委任爲官委議員。對于女兒的新身份,身旁的林媽媽直率地表示,不太贊成她當官委議員。這名自認保守的母親認爲,父母要以孩子爲重,太多工作兼顧的話,容易分心。
但即使工作忙碌,林珊珊與丈夫和兩名念中學的子女每周有幾天一定會回娘家吃飯。
談到如何慶祝母親節,林珊珊說會給母親一個紅包,有時也會做一個蛋糕,因爲母親不喜歡鋪張的慶祝。
林媽媽這時接著說:“一家人在母親節這天到餐館排隊,幹什麽呢?孩子只要有心、孝順就夠了。”
林珊珊笑說:“我們一家人常說,要賺母親的錢很難,她不鼓勵我們到外面吃團圓飯。她不浪費、不鼓勵大事鋪張、節儉的美德也是我要傳達給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