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海軍部隊無人艇自動收發水雷探測儀器的運行測試工作,即將在今年7月完成。這將讓海軍朝掃雷工作全面自動化、取代大量依靠人力的掃雷艦再邁進一步。
目前在試行的另一款負責海岸線巡邏的無人駕駛遙控水面偵察艇(Unmanned Surface Vessels,簡稱無人艇)也將在明年推出,逐步取代巡邏艇和巡海防衛艦的巡邏工作,讓它們專注于其他更複雜的任務。
海軍自2017年就開始測試將掃除水雷所需的拖體合成聲納(Towed Synthetic Aperture Sonar)和銷雷器(Expendable Mine Disposal System)兩種裝備與無人艇結合,讓無人艇能通過遠程操控完成探測和銷毀水雷的工作。
負責無人艇工作的海軍第194中隊指揮官黃振東高級中校(45歲)昨天在亞洲國際海防展覽及會議(IMDEX Asia)場邊接受海內外媒體訪問時透露,結合拖體合成聲納的第一階段工作已于去年6月完成,目前進行的是第二階段的運行測試工作。
拖體合成聲納用于探測和歸類水雷。一般的掃雷艦(Mine Counter Measure Vessel)部署這個儀器時,使用的是起重系統。爲了方便無人艇上的操作,國防科技局人員費盡心思,設計了自動發射和回收系統,只需二至四人、用約六分鍾就能完成平時需要約30人、花45分鍾完成的步驟。
要在偵測到水雷後銷毀它,還需銷雷器。第二款無人艇便可裝載多達12枚法國ECA集團的K-STER款式銷雷器,和兩台在和平時期使用的K-STER水雷攝像探測儀。銷雷器使用地心引力發射裝置,攝像探測儀則與拖體合成聲納器材同樣使用自動發射和回收系統部署。
能裝載銷雷器的無人艇剛在今年展開第一階段測試,主要測試系統能否對接並發揮功能。這階段測試預計今年完成,過後再展開運行測試。
國防科技局高級項目經理(海軍系統)陳培豪(35歲)受訪時說,當局考慮到無人艇的空間和人力設置,最終提出自動發射和回收系統的概念。
“我們需要爲無人艇設計專用的自動收發系統,以讓無人艇能快速、有效地展開偵察工作,不需要有人在艇上操作。這個設計也較能節省空間。”
這兩款無人艇離取得全面作戰能力還有一段距離。黃振東說:“一旦這兩款無人艇取得全面作戰能力,我們就能逐步汰換有人駕駛的掃雷艦。”
海軍目前也在探討其他無人艇款式,並會適時公布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