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牛奶和鹽等原料制作冰淇淋,學習食品化學的知識;以冰淇淋棒等材料制作口琴,從中了解聲音和發聲原理。一組萊佛士書院學生在學校假期爲華社自助理事會中心的受惠孩童策劃科學活動,希望以有趣的方式激發小學生對科學的興趣。
名爲“愛因斯坦行動”的計劃由萊院校友蘇缪亘(19歲)發起,他與同學前年開展計劃時,爲華助會的受惠孩童舉辦了兩小時的科學活動。這項計劃由學弟妹接棒後,今年的活動規模已擴大至爲期兩天的學習營,並走入東北區其中三家華助會中心,讓40多名孩童參與。
蘇缪亘受訪時指出,他求學時通過志願服務,接觸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不少孩子反映科學難學且枯燥,他因此有了辦活動的想法,希望讓孩童通過趣味的實踐增進對科學的興趣。
就讀萊院時,他與同學已到20間華助會中心舉辦活動,約300名受惠孩童參與。計劃能繼續舉辦,他備受鼓舞,希望日後能讓受惠孩童有一個平台展現所學。
通過實踐讓科學“活”起來
其中一名策劃今年活動的萊院學生陳喆耀(18歲,高二)受訪時說:“我是理科生,因此也想讓這些小學生發掘學習科學的樂趣,而不是把它視爲死記硬背的科目。所以,我們設計的活動都圍繞著他們比較感興趣的課題,如食品、聲音等,並且讓他們動手實踐。例如,以裝有不同水量的杯子發出音調、制作冰淇淋等。”
萊院學生也制作電子簡報,以圖文並茂的方式講解,並配合相關的實踐活動。萊院的高二學生馬培堯(18歲)舉例說,在講解人體的消化系統時,他們要學生將放在塑料袋的香蕉壓碎成糊狀,模擬食物被消化的過程,還找來絲襪做道具,示範食物在腸道蠕動的過程,希望通過形象化的活動,加深他們的理解。
他說,起初一些學生會直呼“惡心”,但越實踐越起勁,還積極發問。“看到他們踴躍參與,我們很有滿足感,因爲我們的目的就是要激發小學生的好奇心,發覺科學與生活息息相關。”
另一名萊院學生程譜桦(18歲)指出,在指導孩童的過程中,他們本身也有機會重新消化所掌握的科學知識,思考如何以最簡單的方式讓孩童了解概念。
采訪當天,只見10多名孩童興致勃勃地以牛奶、奶油、鹽和冰塊這幾樣材料制作冰淇淋,過後聚精會神地看萊院學生示範在液體制造粉圓狀小膠囊的球化技術(spherification)。
參與活動的小學生柯鴻毅(11歲)說,他通過制作冰淇淋的活動,知道鹽能降低混合物的溫度,讓冰淇淋成形。“雖然我在學校也有做科學實驗,但這裏有大哥哥一步步教我們,而且沒有做作業的壓力,比較有趣。”
華助會中心(盛港)負責人黃曼芸指出,中心的受惠孩童平時未必有機會參加這類科學增益活動。萊院學生爲孩童策劃這些免費的學習活動,孩童能向大哥哥大姐姐學習,對他們有一定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