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新加坡行善運動的優雅調查,各年齡層的受訪者不主動伸出援手的原因主要是沒時間、不知道如何幫忙等。不過,15歲至24歲的受訪者中,23%卻是因擔心尴尬或“出醜”,在伸出援手方面卻步,比率要比各年齡層整體的13%高近一倍。
一項本地調查顯示,近四分之一青年,因尴尬或擔心會“出醜”,而對主動幫助人這件事卻步。
根據新加坡行善運動的優雅調查,各年齡層的受訪者不主動伸出援手的原因主要是沒時間、不知道如何幫忙、沒有發覺他人需要協助、不確定他人是否需要幫忙(33%)。
不過,15歲至24歲的受訪者中,23%卻是因擔心尴尬或“出醜”,在伸出援手方面卻步,比率要比各年齡層整體的13%高近一倍。至于55歲及以上的受訪者中,35%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可以有效地幫助他人,這個比率也明顯高于整體的28%。
至于捐錢或當義工,45歲至54歲人士在這方面最活躍。
爲此,新加坡行善運動接下來將延續去年的宣傳活動Be Greater,讓平凡市民通過視頻分享真實故事,來鼓勵人們踏出第一步。當中就有介紹電單車騎士下車幫助坐輪椅的年長者過馬路、小學生爲低年級學生當友伴、青年協助清理籃球場垃圾等。
新加坡行善運動總幹事袁國棟博士受訪時指出:“其實有不少民間活動是由年輕人發起的,他們積極提倡優雅文化,不過,當然也有一些青年可能個性較害羞且被動,在社交媒體時代也可能顧慮他人的看法,希望宣傳視頻能鼓勵年輕人不必‘感到不好意思’。”
新加坡行善運動是在去年8月至今年3月分兩個階段展開調查,了解民衆對本地優雅水平的評價、睦鄰關系、以及家長在培養優雅行爲的角色與挑戰等。共有2071人參加調查,四分之一是外國人。
用餐後歸還托盤行爲 “優雅指數”得分偏低
調查也要求受訪者評估他們覺得大衆在20多項行爲所展現的優雅水平,各行爲的指數都有所上調。指數出現最大增幅的三項行爲分別是:沒有抱“以我爲先”(me-first)的態度(6.79分,增幅0.81分)、與身邊的人打招呼(7.45分,增幅0.79分),以及用餐後歸還托盤、保持用餐環境清潔(6.46分,增幅爲0.76分),最理想狀態是10分。
不過,用餐後歸還托盤這項行爲的指數(6.46分)偏低,保持公共廁所幹淨的指數也只有6.62分,這顯示仍有必要推廣公共場所衛生的良好行爲。
學生:參與有組織活動 青年或較懂得“如何幫”
這次調查新增了一些行爲讓公衆評估,以反映人們對優雅行爲定義的改變。新增的例子包括,只在特定吸煙區抽煙(7.21分)、在網絡空間尊重他人(7分),以及歸還失物(7.24分)。幫助或讓位給年長者和行動不便者的指數爲7.72分,是各項中最高的。
中學生黃俊恒(16歲)對年輕人覺得“不好意思”助人的結果不感到特別意外。他認爲,年輕人和朋友在一起時可能會顧及面子,顧慮主動幫人會被拒絕,或越幫越忙。但他本身也會與同學參加並領導社區服務項目,覺得青年可能在有組織的活動比較懂得“如何幫”。
調查:僅7%國人在鄰裏與外國人交流
國人較少在職場和學校以外的場合與外國人交流,僅7%國人表示在鄰裏經常與外國人交流。
41%新加坡籍受訪者反映,經常在職場與學校同外國人交流,比率比去年少了六個百分點。僅有7%表示在鄰裏經常與外國人交流,這是今年調查新增的選項。
另外,經常在社交場合與外國人交流的新加坡人比率則有19%,比去年多兩個百分點。41%反映沒太多機會與外國人交流,與去年相同。
新加坡行善運動指出,人與人之間在職場和學校的交流較爲頻密,是自然現象。行善運動也會繼續通過一些社區項目,促進各方的交流。
在睦鄰關系方面,95%對自己與鄰居的交流感到滿意,略高于去年調查的94%。對睦鄰關系的要求,48%認爲鄰居之間見面時應打招呼,37%覺得在緊急時刻,鄰居之間應能互相依靠。
行善運動與星巴克合作 顧客願“拼桌”可獲優惠
至于家長教育孩子所碰到的挑戰,孩子年紀較大的家長反映較多挑戰,包括孩子的價值觀受其他人、社交媒體或環境的影響。
另一方面,面對一些人愛“霸位”的習慣,行善運動接下來也會與星巴克(Starbucks)合作,鼓勵顧客“拼桌”。
從下個月8日至12日,在全島星巴克咖啡座與他人拼桌的顧客,有機會獲特別領針,並在下回購買飲料時獲得1元折扣,優惠下月14日截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