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機構和制造業者建立的緊密聯系,讓科學概念通過創新方式化爲新進科技材料,使我國制造業繼續發揮影響力。
副總理兼財政部長王瑞傑昨天在第10屆高科技材料國際大會(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terials for Advanced Technologies)上致開幕辭時指出,我國對高科技材料科研項目的投資讓制造業者能引進人才、開發創新點子,並加快科學從理論化爲新進高科技材料的過程, 這讓我國制造業從中獲益。
制造業是我國最大的出口工業,占我國國內生産總值約20%。王瑞傑說,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表現,是因爲我國大專學府和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與國際企業展開科研合作,許多選擇在本地設廠的國際企業也得益于我國工程師和科學家的科研技術。
以新加坡國立大學和美國應用材料公司去年設立的企業研究室爲例,這項合作將推動新一代先進半導體的開發和生産。半導體巨擘美光科技(Micron Technology)去年也宣布擴建淨室(cleanroom)設施,研發更先進的3D NAND快閃記憶體。
英國科技公司戴森(Dyson)則在去年宣布在本地設立首個電動車工廠。 該公司也與南洋理工大學聯手開設亞洲首個設于校園內的工程創作室,讓學生與業內專家一起開發點子。
王瑞傑說:“科研機構與制造公司間打造了牢固的學界和業界聯系,這將爲轉型研究提供支持。這一重要聯系也讓基礎科學以創新方式進行轉化,制造出更新、更先進的材料。”
也是新加坡國立研究基金會主席的王瑞傑說,世界格局迅速變化,科技變革雖對工業造成顛覆性影響,卻也能帶來新機遇。新加坡作爲沒有天然資源的小國,更應利用科技和創新,才能繼續發揮影響力。
爲表示對科研的重視,政府2016年宣布五年內爲“研究、創新與企業2020計劃”(RIE2020)撥款190億元,比之前一個五年計劃增加近20%。
我國科研機構應繼續深化國際聯系與合作,培育更多人才和制造出更多創新産品。王瑞傑說,盡管各國各企業對科研投入大筆資金,但都只是全球整體的一小部分。若要形成影響力,國際合作至關重要。
由新加坡材料研究學會和南洋理工大學聯辦的高科技材料國際大會一連五天在濱海灣金沙會展中心舉行,雲集超過3000名海內外科研人員。 此次大會設有45場技術研討會,擔任主講員的科學家和科研權威達850名。
南洋理工大學校長蘇雷什受訪時指出,材料科學應用廣泛,像3D打印等技術也將推動更環保節能的材料生産方式。
“有些最新的3D打印機能印出它們自身一半的部件,換句話說,打印機能自己打印自己。這類創新能大幅改變制造領域的未來面貌……這也會對供應鏈等運作方式帶來改變,進而影響碳排放量,這個循環效應遠超出基本研究和材料科學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