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英雄出少年”,聯明集團主席王邦益和長信集團創始人何亞發,同年同月只差一天就同日生的兩人,中學時曾同班四年。
年輕時一位是“抛磚高手”、一位是“炒咖啡豆能手”,兩個“難兄難弟”如今一人稱霸建築業、一人傲視影視界。
隨父練就“鐵拳” 今成建築“一哥”
聯明(Lian Beng)旗下約70家子公司,2015財年集團以近7億5000萬元的營收,以及1億3600萬元的淨利創新高,2018財年的淨資産不下6億元,今日仍未完成的工作總值估計達25億元,堪稱本地規模最大的上市建築公司。
聯明集團成立于1973年,過去45年先後完成多達185項工程,總值約65億元。創辦人王錫聰祖籍福建南安,來自一個大家庭,家中有12個兄弟姐妹,父親是一名以載送沙石賺取三餐溫飽的羅厘司機。
王錫聰只念到小學三年級,16歲開始當父親羅厘的跟車員,30歲時他和一名朋友合夥,開設一間小型建築公司。
1975年,王錫聰以3000元買下公司。回憶父親當年的創業之路,集團接班人王邦益(61歲)透露:“父親和合夥人合作多年,一向是有錢大家一起賺,最後還是人各有志,兩人同意在小紙上寫個價碼,出價高者可買下公司,父親寫了3000元,比對方高出1000元,聯明就此成爲父親的起家基地。”
王邦益坦言,剛開始時,公司業務欠佳虧了數十萬元,建築公司差點倒閉。
1978年,20歲的王邦益剛服完兵役,被父親拉進公司幫忙,父子倆和另外四五個工人開始並肩打天下。
家中老大英年早逝,王邦益排行老二。他在實勤中學念書,志不在成爲品學兼優的讀書人,而是一心一意想做個日後能家財萬貫的生意人。
國民服役期間,王邦益當了兩三年特警,每逢周末出營回家,就得跟隨父親到工地學技術。
他說:“其實是當雜工,當時聯明是間小小的承包商,主要承建組屋的牆壁和露天停車場,也無法多請工人,瑣碎的事大家都得做。技術含量雖不高,不過倒把我給練成了鐵拳銅骨、抛磚高手。”
接管公司後承接土木工程 轉型初期忍受委屈邊做邊學
在建築工地工作的那段日子,較有力氣的王邦益經常得負責把地上的磚塊猛抛上樓。他說,萬一樓上的工人接不到磚塊,就必須趕快退後避開,否則一不小心就會被磚塊砸傷。
1980年代,王邦益接手管理公司,並說服父親從承包轉做建築,承接土木工程,工程項目大多是幾十萬元。
1991年,聯明和台灣榮工集團以1億元聯合標下白沙組屋工程,33歲的王邦益正值充滿幹勁之年。他坦誠:“土木工程沒什麽賺頭,而且經常要看人臉色,飽受委屈,有苦難言。但話說回來,當時公司對建築畢竟沒有太多實際經驗,只好摸著石頭過河,邊做邊學,還好我們找到了適合的合作夥伴。”
由于商場應酬多,王錫聰、王邦益父子以酒量過人聞名。王邦益得到榮工領導的信任和賞識,部分是從“豪飲見真誠”,一杯杯培養起來的。
1992年,聯明獨自標得淡濱尼組屋工程,工程價值雖只有3000萬元,不過算是一個突破。接下來幾年,王邦益先後爲遠東機構在四美興建私人公寓,以及在新加坡河畔建造Riverside商業大廈。
他指出,建公寓和商業大樓是集團的轉捩點,這些私營工程的利潤較優厚,要求也較高,所須的建造技術是另一個層次,地板、瓷磚、水電、冷氣機、冰箱全得考慮在內。這迫使公司不得不持續進步、與時並進。
上市不久遇金融危機 公司受重挫陷六年低潮
1999年,聯明上市挂牌發售價爲17分,兩個月後股價一度飙至85分,一時成爲本地炙手可熱的建築股。可惜好景不長,來勢洶洶的金融危機橫掃亞洲,跟隨而來的是漫長的經濟低迷期,建築業更是一片淒風苦雨。2003財年,聯明集團全年淨虧514萬元,下來幾年,集團元氣遲遲未能恢複。
回想這段艱難的時期,王邦益感慨地說:“建築業是個有周期性的行業,一般是分上下兩個階段,每個階段約兩三年。不過,那一次的低潮期卻長達六年,相信是有史以來最漫長的一次。當時我一直告訴自己只要有信心,一定能渡過難關。我什麽都可以失去,就是不能失去信心。”
他強調,公司自挂牌以來就從不裁員、減薪,許多公司紛紛以低過成本的價格投標工程,以保住員工飯碗。這種“割肉止痛”的方法,一項工程往往要虧上三幾百萬元。
他說:“我認爲,爲何不拿著300多萬元養活自己的員工,給他們有再訓練的機會,提升技能。與此同時,公司也設法接手其他公司的一些倒閉工程,讓員工有事可忙。”
一個月標三工程業務終見曙光
聯明集團業務的拐點應是在2007年,該年底的一個月裏,集團就一口氣標得三項總值近1億6000萬元的工程,建築業終于重見曙光。
此前,聯明集團也接到濱海灣金沙酒店的近6000萬元合同,負責建造三座酒店的地下層。王邦益說,合同價值雖然不是太大,不過卻有其深遠的意義,有助于提供集團的專業形象。
此後,集團可說是“柳暗花明又一村”,進而打穩了上市建築公司的“一哥”地位。
“咖啡仔”學經商 現站穩影視業
何亞發參與投資、梁志強編導的《小孩不笨2》,主題曲有幾句歌詞唱道:“夢想就像心中的太陽、讓世界都綻放光芒。夢想就是生命的方向、引導我們勇敢探索前方。”
今年61歲的何亞發在大成巷的咖啡店裏長大,年輕時曾是炒咖啡豆能手。然而,他從小就沉醉在電影及電視的夢幻世界裏,一手建立的影碟制作發行,曾是新馬市場的“龍頭老大”。
上世紀90年代巅峰時期,他旗下的公司向三四百間影碟出租店和發行店批發電視劇及電影。集團一年引進上千小時的影視節目,制作成800萬至1000萬張影碟,平均每天可出産超過2萬張。在新馬影視市場,何亞發的業務不斷綻放光芒,可說是獨領風騷。
本地市場萎縮轉戰中台 合資成立制作公司創佳績
多年前,新加坡市場加速萎縮之際,何亞發開始轉戰中國大陸和台灣,華麗轉身到買片、制片的影視制作方面。
二三十年來在中港台影視圈建立的廣泛人脈,讓他和中國名導郭靖宇、台灣金牌經紀人楊峻榮合資成立的長信(G.H.Y)文化傳媒在蓄勢待發的中國市場如魚得水,在新馬主辦台灣歌手周傑倫的大型演唱會,也一直是場場賣到滿堂紅。
何亞發祖籍福建福州,幾代人經營金莊,算是經商世家。父親何亞寶年幼時就被送到新加坡,祖輩的用意是先讓兒孫在南洋磨練、吃苦一陣子,以便日後能出人頭地。
何亞寶先在芽籠咖啡店打雜,無奈中國爆發內戰,他回不了老家,轉而在大成巷租個小咖啡檔謀生。他先租後買,再和同鄉以合股性質開了“寶興”咖啡店,生意一開始做就非常興旺。
回憶當年人們眼中的不起眼生意,何亞發說:“老爸讀書不多,爲人處世和投資眼光向來還不錯,很多人喜歡找他合作。大成巷的咖啡店在巴刹附近,一大早就人來人往,店裏有10多名助手、每天的收入可以在200元以上。”
何亞發上有10個姐姐,他雖是家中老幺,卻被父親嚴格管教,對他的厚望更不在話下。
幫忙家中咖啡店生意 “少東”炒豆管賬樣樣行
12歲時,何“少東”一下課就得到咖啡店幫頭幫尾,小小年紀能手捧五杯熱飲料、手抓五瓶啤酒,每隔幾天還得負責炒咖啡豆,因此是個不折不扣的“咖啡仔”。
空閑時,何亞發也要處理店裏大大小小的賬目。他說:“老爸要我算賬,就表示他對我很放心。更重要的是,算賬培養我對數目、數據的敏感度,後來我處理生意上的賬目時也就過目不忘、一目了然。”
何亞寶一有積蓄就開始買地建沙厘木屋,在大成巷建造的一房一廳、二房一廳的簡單住屋,不下整百個單位,主要的住戶是馬來西亞工人,每個單位月租二三十元。何亞發除了負責收租、催租、定時開關電源外,也得爬屋頂修漏水、下水溝清堵塞。
爲了獎賞何亞發的努力,父親以1200元買了一輛12年的日本馬自達(Mazda)舊車給他,不過兩年後,21歲的何亞發卻以賺來的錢,自己買了馬自達嶄新跑車。
經營小店面開啓影視王國
何亞發的影視王國從實龍崗購物中心起步,服完兵役後先和友人合作經營塑料産品貿易,不過最後卻是無功而退。
接著,他以2萬元合資開設錄像帶出租店。面積300平方英尺的小店旗開得勝,不但一下子賺了錢,還隨即連續開了新店。
周潤發主演的電視劇《上海灘》讓何亞發賺得事業的第一桶金,而電影梁朝偉的《赤壁》的熱賣,更使他如虎添翼。不過他也有走眼的時候,至今他仍耿耿于懷的是與《大長今》《還珠格格》當年兩部熱播的電視劇失之交臂。
在僑南小學畢業,轉入實勤中學後不久,和同齡生日只差一天的聯明集團主席王邦益同班的何亞發,由于教學語文的轉變,他們兩位“難兄難弟”一時無法適應而成績“滿江紅”。令何亞發欣慰的是,他喜愛的曆史和中華文學,卻始終是特優。
舉凡創業成功者的一大關鍵是掌握自身的優勢、強化優勢,投入到自己喜歡的項目中,將自己的興趣發揮在創業上而致富,何亞發就是其中之一。
他說:“我小時候愛看《兒童樂園》《南洋兒童》,中學時迷上武俠小說,《封神榜》是我的最愛,《新明日報》連載的金庸作品是每天必讀。老爸的咖啡店不遠處就是書局,我一說要買書,他就會從抽屜裏拿出一些散錢給我。”
“我也愛聽麗的呼聲的李大傻、黃道講故事節目,這些點點滴滴對我日後的事業選擇和發展,或多或少都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