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安祥路的花縣會館創立于1919年,最初于大坡萬達街購置會所,經曆數次搬遷後于1935年正式在現址置業。花縣會館目前會員約有200人,每年爲年輕會員頒發獎學金,並爲70歲以上會員頒發度歲金。
從一間在牛車水草創的同鄉會,發展成自給自足的百年會館,曆經風雨的花縣會館將在本月底迎來100周年大慶,與同鄉、外賓們共同紀念一世紀的鄉情。
坐落于安祥路(Ann Siang Road)的花縣會館是廣惠肇碧山亭屬下16會館之一,創立于1919年,最初于大坡萬達街(Banda Street)購置會所,經曆數次搬遷後于1935年正式在現址置業。如今,會館有兩層半樓,會務辦公在二樓,一樓出租給餐館,成爲會館穩定的收入來源。
花縣會館目前會員約有200人,每年爲年輕會員頒發獎學金,並爲70歲以上會員頒發度歲金。
花縣位于廣東省中北部,于1993年撤縣建市,現稱爲花都區。由于早年新加坡開辟自由港之後,建築業的蓬勃發展需要許多男工女工,因此當時有不少人從花縣移居新加坡打工。
在花縣會館服務逾50年的會務顧問李國威(87歲),從1975年至2011年,擔任過四屆會長。他說,當時參加建築工地勞動的花縣婦女習慣以“藍頭巾”裹頭,與佛山市三水縣的“紅頭巾”一樣,爲建國事業做出貢獻。
花縣會館當時的功能因此包括介紹工作、同鄉聯誼、寄錢回鄉等服務,在頂峰時期一度有500名會員。
爲會館注入新生命力重組青年團提拔年輕理事
記者走訪時,會館內仍陳列著當時遺留下來的匾額、家具和曆史相片。
正財政曾德源(64歲)說,爲了守護這棟老會所,曆代花縣領袖以及鄉親們的付出是有目共睹的。在1960年代,會員和鄉親們積極樂捐籌得3萬余元,幫助會館翻新重修。其中的部分余款讓會館得以在21號趙芳路(Teo Hong Road)置業,作爲收入來源。到了90年代,會館爲了再次裝修,賣掉趙芳路産業,並爲會館添置了閣樓。如今,花縣會館和安祥路一帶的曆史建築一樣,都屬于受保留建築。
會長曾錫源(75歲)受訪時說,會館經曆過許多風雨,但百年來仍屹立不倒,十分難得。
曾錫源從2012年開始出任會長,他的父親曾焯連過去是會館理事,因此他爲會館服務算是子承父志。有鑒于此,曾錫源十分重視會館培育接班人的問題。
爲了幫助會館注入新的生命力,曾錫源不僅在2012年重新組建青年團,在理事團隊中也積極提拔年輕理事。他說,會館需要爲下一個100年做准備,“讓年輕人開始接手,從實際工作中吸取經驗,會務才能生生不息”。
交際兼青年團團長曾思毅(43歲)說,目前青年團共有20余人,年齡介于18歲至40歲。除了舉辦聯誼活動,青年團也經常出訪外國交流,參加在廣州花都舉辦的“花都懇親會”,與來自泰國、馬來西亞、澳大利亞、巴拿馬等地的花縣同鄉共聚一堂。
配合會慶,會館將整理出版一本《花縣會館成立100周年紀念特刊》,由副會長庾濰誠(43歲)主編,他也是一名研究《易經》的哲學博士。
庾濰誠透露,由于會館遺留下來的史料和文字記錄不多,因此整理這份百年曆史相當有挑戰性。爲此,庾濰誠早在2015年就開始著手准備材料,其中包括新聞報道、口述曆史、照片以及攝影作品等等。“借由這本紀念特刊,我們希望把花縣會館所走過的一步一腳印記錄下來,讓後人明白前輩們所做出的奉獻和拼搏精神。”
邀各地花縣同鄉參加會慶
副會長胡錦成(69歲)說,于8月31日在紅星酒家舉行的百年會慶是花縣會館的重要裏程碑,除了邀請本地社團參加,也邀請來自中國、馬來西亞、泰國、秘魯等地的花縣同鄉共襄盛舉。晚宴也將特別款待年逾70歲的年長會員以及會館的獎學金得主。
胡錦成相信,在本地生活的花縣人估計不下2000人。“我們希望借此會慶召集那些失去聯絡的同鄉回到會館,同時也希望招攬年輕人,爲會館注入新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