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埠·創新
黃小芳 報道
悠悠歲月200年,生于太平盛世的國人,如何從曆史的洪流中獲得啓發,譜寫自己的新加坡故事?
《聯合早報·邁埠創新》走訪四組背景迥異的國人,一窺他們怎麽以各自的方式邁步前行,沿著開埠200年的軌迹,創造新的未來,新的新加坡。
開埠200年曆史體驗展是今年紀念活動的重頭戲,共吸引了逾2000名各行各業的義工共襄盛舉。大家都希望借這難得的機會,重溫一遍國家的記憶,從中摸索自己在新加坡故事所扮演的角色。
一個國家的發展軌迹,如何樹立及影響一個人的人生觀?
陳寶娜(兼職教師,38歲)和黃建隆(退休人士,80歲)通過義工活動,尋求解答。
配合開埠200年,本地今年掀起一股曆史熱,全島動員4000多名義工參與系列活動,和公衆一起探尋鮮爲人知的新加坡故事。
開埠200年曆史體驗展是紀念活動的重頭戲,單是這場活動,就吸引逾2000名義工,人數遠超預期的1200人。陳寶娜是其中一名義工導覽員。
最初加入義工團隊時,陳寶娜只是想了解我國曆史,以便在課堂上與學生分享故事。出乎意料的是,新加坡700年的曆史反讓她上了寶貴的一課,使她對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領悟。
原是小學教師的陳寶娜,爲了投身義務工作,10年前毅然辭去全職工作。如今,她偶爾到學校代課,也兼職當瑜伽和尊巴舞教練,一周內花至少兩天投入義工活動,定期爲弱勢群體孩童提供補習、免費在社區裏教舞蹈,以及幫忙籌辦體育活動。
她說:“我一開始當教師就是爲了回饋社會,但我發現朝九晚五的工作造成我沒有時間做我喜歡的義務工作。要辭去全職工作並不容易,當時也考慮到收入的問題,但我最終還是決定跟著感覺走。”
盡管如今收入不穩定,陳寶娜並不後悔自己的決定。她認爲只要意志堅定,就能在充滿未知的環境中,走出自己的路。
她說:“縱觀新加坡700年來的發展,新加坡拉王朝滅亡、柔佛王朝統治、英國人殖民……前人應該沒有想到新加坡會發展成今天這個獨立國家。曆史證明,只要懂得應變,就能在變幻莫測的環境中找到一條自己的路,有時甚至可能有意外的驚喜。如今我也在探索自己的路,這個教訓我會銘記在心。”
在曆史的洪流中,陳寶娜的故事或顯得微不足道,但她堅信能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改變社會,間接爲新加坡的曆史添上一筆。
她說:“隨著國家越來越發達,社會也變得越來越冷漠。在務實的現代社會裏,以前簡樸的溫暖常常被人遺忘。我想盡一分力,找回社會中的真善美。”
衣錦還鄉 重拾錯過的時光
與陳寶娜恰好相反的,是開埠200年曆史體驗展最年長的義工黃建隆。年屆八旬的他,年輕時爲了發展制衣業,在國外度過了近30年的光陰。從海外見證新加坡的發展,他看到不一樣的風景。
黃建隆說:“上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新加坡地鐵啓用、土地迅速發展成商業區和住宅,這些我都錯過了。來到展覽當義工,算是重拾我錯過的新加坡曆史。”
黃建隆在新加坡獨立和建國初期渡過了青澀的歲月,當時國家那種勇往直前,創造未來的精神,仿佛融入他血液中的一部分。他受訪時多次強調,他相信人定勝天,誠如新加坡建國領導人在動蕩的時局中建立起今天安穩的新加坡,個人命運也須靠自己塑造。
黃建隆說:“我20多歲就加入服裝業,看到國外的商機。在那個年代,很多人不敢到海外發展。當時通訊不發達,要打個電話回新加坡,有時得等上一個小時才能接上線。盡管想家,但我告訴自己要專心工作。只有這樣,才能創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