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丹蓄水池的環境條件利于水藻和蠓蟲滋生,加上天敵如魚類和蜻蜓等不多,近日上升的氣溫導致蠓蟲數量暴增。公用局的應對措施包括在一周內鋪設長達1.5公裏的三公尺高防護網帳,及降低水中的氧氣含量。
公用事業局通過五大措施應付班丹蓄水池的蠓蟲問題,包括增設一公裏的防護網帳、晚上利用強光吸引蠓蟲、停止使用充氣裝置以降低水中的氧氣含量、在水中投放殺蟲劑,以及擴大噴霧範圍和次數。
水深三到五公尺的班丹蓄水池,環境條件有利于水藻和蠓蟲(Non-biting midges,學名爲搖蚊Chironomidae)滋生,加上天敵如魚類和蜻蜓等數量不多,在這裏可找到的蠓蟲多達18個品種。
隨著近日氣溫上升,多重因素導致蠓蟲數量暴增,持續從東南方向吹來的風將大量蠓蟲吹入班丹花園和德曼花園,影響周圍居民和商家。
確認主導品種是關鍵
新加坡國立大學生物科學系教授魯道夫·邁爾(Rudolf Meier)解釋,每當有大量蠓蟲滋生時,首要工作是確認主導品種(dominant species),目前科研人員利用基因標記,最快可在數小時內確認蠓蟲品種。
他補充,每次爆發蠓蟲問題時,主導品種未必是同一品種。他說:“溫度、水質和水中的含氧量正好適合某一品種的蠓蟲時,其幼蟲就會全部長爲成蟲。”
針對引進天敵能否控制蠓蟲數量,邁爾指出,維持擁有天敵、蠓蟲和其他生物比例平衡的生態系統有可能減少蠓蟲暴增的機會,但這個方法並不容易做到,而且就算生態平衡的地方如非洲的維多利亞湖也會出現蠓蟲暴增的情況。
他強調,盡管蠓蟲會滋擾居民生活,但公衆對蠓蟲不需恐慌,因爲它不會咬人或傳播病菌。
公用事業局目前正在增設一公裏長、三公尺高的防護網帳,完工後總長度達1.5公裏,預計需要一周時間完成。當局每晚7時到早上7時之間會打開蓄水池附近的三盞聚光燈,蓄水池走道上的路燈也會吸引蠓蟲。針對新品種的蠓蟲習性,公用局暫時關閉兩台用來保持蓄水池氧氣量的裝置,以減少幼蟲數量。
公用局集水區與水道署高級生物科學研究員劉意雯指出,除了將噴霧次數從每周兩三次增加至14次,噴霧人員的數量近期也增加了三倍,投放到蓄水池的殺蟲劑也大幅增加。
劉意雯說:“如果我們使用更強的殺蟲劑,其中一個問題是會影響水質,進而對食水供應造成不利影響。”
德曼花園路第37座組屋咖啡店飲料攤主管吳明(65歲)指出,自從出現蠓蟲問題後,攤位生意減少了五六成,到了晚上也只能打開一部分的燈,以免大量蠓蟲飛進店裏。他說:“我們也不能噴殺蟲劑,畢竟這裏是人家吃東西的地方。”
立才中學中二學生王芯琳指出,學校天花板上沾滿了蠓蟲,飛蟲還會掉入食物,不僅影響食欲,也難以專心上課。她說:“飛蟲有時會粘在物品上,清潔員工還要不斷清理,很麻煩。”